第13部分(第3/4 頁)
薯秧子了,見到我手掌裡都是紅薯漿,手心被紅薯藤勒得通紅,不禁又心疼了,只久久的望著我,滿眼的淚水。
240 自從我和弟弟發現奶奶的床鋪下有很多的破舊的紙幣之後,我們就偷偷的找那些還算完整的五毛,兩毛錢拿走去鄉里買冰棒吃。有時候甚至把那些分票也拿出來去換吃的。有一段時間,我特別喜歡寫信,雖然總是從作文書上學到的那些老套的句子,但我卻堅持寄出去,寄給我在縣城的舅舅,大姨,甚至寄到我大姨夫後來開的公司裡。買郵票和信封用的三毛五分錢都是我從奶奶的床鋪下找的。長大了我告訴奶奶這件事時,奶奶說她全然不知,她只知道把床鋪下剩下的那些拿到在銀行工作的普後外公那些換新紙幣。
山裡人的靈感
241 雖然山村裡每家的夥樓都有火爐,各家的雜物間都堆著煤餅子,但是山村人還是會選擇在寒冬過去,開始暖和的時候把夥樓的火爐熄滅,開始燒幾個月的柴火,直到冬天再來,屋子裡需要燒煤餅子來取暖。各家的柴火都是婦女們從山上撿拾回來的,孩子們長大些了也會跟著父母親上山。對於大山的認識是每個山村孩子的必修課,因為父母親們也不知道還在孩子的我們究竟可不可以離開山村去到城市裡生活,所以總要很早的被帶進大山去感受山林的氣息,去知道如何在山林裡認路,如何取山林的資源。
家鄉的山林一直保護的很好,不是政策有多嚴格,而是山村裡的大人們達成的默契。對於山林的監督甚至比道德還尖銳,哪家的男人不檢點,哪家的婦女出牆了,挺多就是在村裡多了一些閒言閒語,大人們茶餘飯後總歸要說些故事的,這些不太道德的事情只不過會引起內心喜歡探究新奇的天性,但如若是有人過度砍伐了楠竹或者喬木,就不會是茶餘飯後的故事了,是一定會受到很多人強烈的批判的,而且最終當事人是一定要檢討和被處罰的。這是山村裡對於山林的感情,也沒有人可以用自私來戰勝這種感情。
242 我和弟弟都跟著父母親去過虎裡衝的山林。整山都是楠竹,雜生著許多喬木。楠竹在相當長的時間裡還是山村集體收入的重要部分,每年都會定量砍伐,運去那些楠竹產品加工廠。楠竹砍伐的季節,各戶都會出人手去山上,大人們砍伐楠竹,孩子們就把放倒的楠竹從山頂順著泥濘的山路拖下山,拖回來的竹子按照尺寸估價。我從小就被父母親視為嬌弱,力氣還不如弟弟大。拖一根細細的楠竹走老遠的山路都喊累,弟弟卻可以拖著大點的楠竹比我先到家。
243 母親經常會去山上撿拾柴火。山裡人不會砍伐樹木做柴火,只會撿拾那些幹掉的楠竹杆,雜木和掉落的樹枝。家裡的灶堂間裡堆滿柴火,窗外的小平地上也堆的高高的。燒柴火比燒煤餅子快捷,往往很快就可以煮熟米飯,炒菜的火勢也夠大。母親炒菜的時候,我和弟弟就在灶堂口添柴火。其實就算普通的添柴火也是很有講究的,不然火不會越燒越旺,反而滅了。母親教會我們要架空柴火塊,不要太多,每次兩到三塊,疊摞著放進去,時間久了就掏空灶堂裡積下的紅木炭,那樣就燒得更旺。
那時候有一種火筒管,用來往灶堂裡送風的。其實就是一段楠竹,留一個竹節,在竹節上鑽個小孔,然後就對著嘴巴往灶堂裡吹氣。往往吹上幾口,滿鼻子都是灰塵,但我卻非常得意這種簡單的工具,因為吹氣進灶堂,滅了的通紅的火炭會再次燃起火苗。
244 柴火炒的菜比燒煤餅子炒的香。多年以後,家鄉開始搞旅遊時,很多的餐館裡有一道招牌菜,那就是柴火炒南瓜。南瓜都是農家中的,那時候冬天去各家的雜物間,都可以看到去二樓的板梯上放著很多紅黃色的大南瓜。鄰里之間誰家開了大的南瓜,都會送去這家一塊,那家一塊。北京餐館裡做的南瓜大多是甜的,在山村人家的飯桌上,極少有菜是甜味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