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講】(第1/7 頁)
請大家開啟講義第111 頁。癸三,結責迷情。
當我們在修學首楞嚴王三昧的時候,要把握兩個很重要的原則:第一個就是它修學的方法,第二個就是它修學的目標。
那麼,首楞嚴王的修學方法是什麼呢(這一點蕅益大師很強調)?兩句話:第一句話是稱性起修,第二句話是全修在性。稱性,這個“性”是指的我們眾生本具的性德,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現前一念心性;這個“稱”是隨順、安住的意思。也就是說,在整個生命當中,我們的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一定要安住在心性,不能安住在外境。
為什麼我們不能安住在外境?這當中有三個過失:
第一個,外境是對立的。你看,我們只要這一念心落入了外境的事相,馬上產生好壞、得失、成敗的對立。對立的世界是很容易刺激我們產生煩惱的,貪瞋的煩惱。因為如意的境界我們產生快樂,就產生貪;不如意的境界產生痛苦,就產生瞋嘛。所以,你的心經常住在外境,你一定經常起煩惱,因為你的心住在錯誤的地方。
第二個,外境是生滅的,它變來變去。你今天認為它是這樣,它明天又變化了,所以弄到你自己覺得躁動不安:弟子心不安。我們為什麼心不安呢?我們的心本來沒有不安啊,為什麼會不安呢?因為你的心老是注意某一種事情,而這件事情又不斷地變,你就跟著它變,所以弄到你自己非常不安,是你自己找麻煩。因為外境本來就是變化的,它是業力所變現的,所以,經常住在外境的人會覺得自己躁動不安。
第三個,外境是有限量。你只要住在一個外境來修學善法,你的功德就不能圓滿。
所以,在本經當中佛陀一再告訴我們,我們的心跟外界的人事接觸的時候,記得把心帶回家,你一定要安住這一念心。要站在心性的角度來面對生命,用一種歷練的角度來面對生命,而不是用受用的角度來面對生命。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觀念——稱性起修。也就是說,你一定要安住現前一念心性來修學,不能安住在外境來修學。這個觀念是非常重要的。
那麼,當我們把心帶回到心性的時候,應該怎麼修呢?全修在性。你這個時候在心性當中要修習空假中三觀。前面是強調性德,這一段是強調修德。用空觀來照了我們空如來藏,去觀察我們這一念心是本自清淨,來破除我們的無明妄想。假觀是照了不空如來藏,我們這一念心本來具足,安立種種的假相來啟發我們心中的功德。空觀是破惡,假觀是生善,中觀就是一個空有同時、空有無礙的平衡,中道了義的平衡。
我們在整個修學當中一定要安住現前一念心性來修學空假中三觀,而整個修學的目的還是在開顯你心性本具的功德。所以,人生只是當作你一個歷練的物件。這個就是修《楞嚴經》的主要的中心思想。生命不是讓你來受用的,生命是來給我們歷練的。抱著歷練的態度你才能夠修首楞嚴王三昧。
這個方法掌握以後,我們的目標是什麼呢?修學目標前面有說過,就是“離一切相,即一切法”。所以,當我們在修學首楞嚴王三昧的時候,經常用這兩句話來檢討自己,就發覺心中的相一天一天慢慢減少了。雖然在人事的複雜因緣當中不斷地活動,但你心中的我相人相減少了,這表示你這個人進步了。你心中的功德法增加了,你的慈悲心、智慧心、佈施的心、禪定的心這種善法的力量增長了,這個就是一種進步。離一切相,即一切法。如果說越修行心中的相越多,那就糟糕了,你的心中又修行又是心有千千結,那你這個方向就肯定錯誤了。所以我們經常用離一切相而即一切法來檢討自己,是不是很正確地走在首楞嚴王三昧的目標上。這個目標是來檢討自己的。
這就是我們修《楞嚴經》的兩個主要原則。
癸三、結責迷情
【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