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講】(第4/7 頁)
主要是要去發明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但是你可以感覺得到,佛陀的重點在“即空”。你為什麼攀緣?就是你認為它有實體。我們一個人為什麼願意向外攀緣?因為你認為那個是真實的東西。
但是我們從佛陀的開示,知道我們看事情沒有看到事情的全部,這是一個嚴重的問題。釋迦牟尼佛把事情分成三段:第一個,你從什麼地方來?第二個,你往哪裡而去?第三個,就是它的過程。我們一般人看事情看到它的過程。比方說有人讚歎我們,有一個境來刺激我,用一種美好順利的境來刺激我,我產生歡喜心。這個時候我們在這個歡喜心活動的過程當中產生執著,然後就亂動。迷惑、取著、亂動,就開始造業。有人又毀謗我,我們也是在這個毀謗的過程當中、生起瞋心當中產生迷惑、取著、亂動。
佛陀告訴我們說,你要去探討一下,你這個歡喜心是從什麼地方來?“你從什麼地方來?”你說他毀謗我、他讚歎我才有。不對!外境是一個色法,色法不能產生內心,不可以。那麼你歡喜心結束了,那麼它又到哪裡去呢?
所以本經當中,我們要讀出佛陀的意思。就是說,我們怎麼去觀因緣所生法當體即空?這個空觀怎麼觀呢?每一部經都有它的善巧。本經的觀法就是,你觀這個事情的頭尾就好了,你不要它的過程。你從什麼地方來?你將往哪裡而去?所以古人說“來無所從,去無所止”。
我們要永遠記住一個觀念,每一件事情,它的來的地方跟去的地方,答案只有一個:每一件事情是從“空性”而來,從“本來無一物”而來,最後還是迴歸到空性。它只是整個業力在表現出來的時候,暫時的一種假名假相假用,如此而已。其實,你把它參透了,每一件事情都是從空性而來,也都是迴歸到空性。所以它當體就是如來藏妙真如性,它當體就是沒有離開我們的真如本性。你能夠把這個觀念參透了,你就知道,其實我們生命只是一個階段性的因緣。不但是眼入如此,一切法都如此。
子二、明耳入即藏性
【圖二】
好,我們看子二,明耳入即藏性。
這個“耳入”指的是我們在勝義耳根當中一種聽聞的功能,它也是一種色心的和合體,叫作耳入。
我們看第一段的經文:
阿難!譬如有人,以兩手指急塞其耳,耳根勞故,頭中作聲,兼耳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
佛陀講出一個譬喻說,說是我們一個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為什麼就有這個聽聞的功能呢?他說有一個健康的人,這個人他無緣無故突然間做出一個很奇怪的動作,他把他兩個手掌的手指快速地塞住他兩個耳朵孔,這個耳朵裡面的空氣跟外面的空氣沒辦法交流了。塞久了以後,這個耳朵裡面就產生一種疲勞的相狀,頭部就有嗡嗡的聲音出來。就是本來沒有聲音嘛,本來也沒有一個聽的功能嘛,但是你用手去塞住耳朵,塞久了你就虛妄地出現一種嗡嗡的聲音。這個時候,能夠聽到聲音的耳根跟所聽到嗡嗡的聲音,都是菩提心性當中的一個疲勞的相狀,如此而已。
它每一段都有迷真起妄。我們解釋一下迷真起妄的意思。有兩句話要記住,就是“真本無妄,因迷故有”。就是說真心是沒有虛妄相的,為什麼有呢?一念的迷惑而有。為什麼有生死?本來沒有生死!本來沒有生死,怎麼會有生死?那一念的妄心顯現出來的。我們今天不是說已經有生死了,然後你硬生生把它消滅掉。不是這樣子,而是法本來就無生。這個觀念很重要!比如說,你懺悔業障。你說,誒,我有業障。你要真的有業障,你就永遠懺不乾淨。是本來沒有業障,它只是一個假名假相假用,一個因緣的作用而已。比如說這個世界上真的可以聽得到嗡嗡的聲音,那這個聲音永遠不能消失,你生命不能改變。它本來沒有!它本來沒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