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部分(第3/4 頁)
在禹作敏的事業如日中天的時候,他常常掛在嘴上的一句口頭禪就是:“我是一個農民,我是中國農民的代表!”
若干年後,禹作敏觸犯國法,出事了!何大福發表了一個不倫不類的“哀嘆禹作敏”:禹作敏,農民也!中國的革命,成也農民,敗也農民。鹽鹼地是你的根,你想離開根,絕對活不成;窮困落後是你的命。千不該萬不該,你不該忘了毛澤東。毛澤東告誡我們說,最嚴重的問題就是教育農民。你幹嗎忘掉對自身的學習改造呢?因為你是一個農民啊!不過告訴你禹作敏,中國改革的史冊,無論正面講反面聽,都不會忘掉你的大名!
從改革開放初期的80年代到90年代初,一批銳意改革的先驅者,如步鑫生、牟其中、禹作敏等人,他們曾為中國的改革開放事業立過汗馬功勞,也曾激勵過成千上萬個改革家們,為中國的現代化作出卓越的貢獻。然而,那些改革的先行者們行程艱險。對他們來說,幸福與苦難真是相隔一層紙。何大福不是那種長著一雙勢利眼的企業家,他對那些改革開放的先行者有一種由衷的敬意,對那些中途落馬的好漢們的情感是心靈的吐露和肝膽的披瀝。關公也有走麥城的時候,何況他們對時代已作出貢獻,人民不會忘記他們的大名。
拜訪孔子老家(1)
何大福盯住山東,是從一句口號開始的。
“要想富,先修路。”80年代初,山東省負責人在《 人民日報 》上發表了一篇文章,提出發展交通是山東改革的重大舉措和思路。他們認為,過去山東窮,窮就窮在交通閉塞,現在山東要發展,必須大力修造四通八達的道路。山東在這個思路指導下,加強了全省道路建設,卓有成效。看了這篇文章,何大福很受啟發。他想:山東人提出修路,關鍵是他們找到了正確思路。因此,一個地區、一個單位、一個人,關鍵還是“思路”問題,“思路”比“道路”更重要!於是,何大福在這個口號的基礎上,編撰了另外一個口號:“富不富,在思路。思路決定出路。要想富,調思路。”打那以後,山東也成了何大福注意學習的榜樣和目標。
90年代初,何大福又帶著他的###十名骨幹考察,參觀了山東的金鑼、壽光和海爾這三家有一定特色的企業。過去山東人在何大福眼裡,只是山東大漢,會打仗、會吃苦、種大蔥、做煎餅,搞企業是不會超過江南的。沒想到改革開放以來,山東竟是一鳴驚人。一家原本搞豬肉、家禽加工的企業,現在已經搞成年銷售額16個億的大集團;一家搞農業小產品的,現在已經變成全國著名的蔬菜集團、蔬菜基地;山東人搞洗衣機、空調,比江南“莫愁”品牌起步遲得多,但是在海爾公司,何大福有了耳目一新的感覺。山東人用自己的模式對待市場,給何大福一行樹立了榜樣。看到海爾,何大福一行知道了什麼叫規模經濟,什麼是產品的大市場概念和人才的大市場概念。
山東人咄咄逼人,要搞就搞最大的、搞最好的,搞世界一流的,這英雄氣概讓何大福心悅誠服,讚歎不已。
金鑼集團的老闆周連奎販豬出身,是個文盲。但他的大思維、大手筆卻令何大福歎為觀止。金鑼的冷庫是萬噸級的,90多條生產線。一天宰4000-8000頭豬。這種規模化生廠的氣勢,給了何大福振聾發聵的影響。
海爾集團老總張瑞敏講了自己的感覺:每天如履薄冰!他說,企業就像一隻球體在斜坡上往上滾,承受著來自各方面的動力和阻力,稍不注意,球就有滾下去的可能。張瑞敏居安思危的意識,使何大福深受教益。
山東之行,使何大福開闊了眼界。不久後,何大福又一次率領幾名幹部前往山東諸城,全面學習考察諸城的企業改革、改制經驗。歸來後,他的心境久久難以平靜,逢人便談諸城原市委書記陳光。他說像陳光這樣的市委書記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