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第3/4 頁)
畏後生之竊議。高位則畏僚屬之指摘。凡人方寸有所畏憚,則過必不大,鬼神必從而原之。
人一謙虛,便見得心中虛空,可以切實體察,得涵泳之味。得涵泳之味,也就是說得中庸之味。謙虛並不是說你要一直低眉順眼,一味壓制自我,那樣就是虛假了,與體任自然的要求相違背了。
;涵泳工夫
涵者,如春雨之潤花,如清渠之溉稻。雨之潤花,過小則難透,過大則離披,適中則涵濡而滋液。清渠之溉稻,過小則枯槁,過大則傷澇,適中則涵養而勃興。
泳者,如魚之遊水,如人之濯足。程子謂之魚躍於淵,活潑潑地;莊子言濠梁觀魚,焉知非樂?此魚水之快也。視此心如花,如稻,如魚,如濯足,涵泳兩字,庶可得之於意言之表。
(《曾國藩家書》)
一入於傲,則心自滿,目自高。心滿則不能容人,目高則不能視物。將別人視得一無是處,將自己看得無所不能,眼高於頂,不知斯世何世。日無寸進,久而久之,則不進反退,終無所得。
一入於虛,則心自空,目自下。心空則能容物,目下則能見人。見人之所長,知己之所短,庶可以日有所進而不覺,久而久之,則與前時迥然不同矣。
仁恕
仁者無敵,儒家最重要的概念就是仁了。行仁、為仁、宅心仁厚……在儒家的經典中,關於仁的討論非常之多,在《論語》中,孔子說仁,孔門弟子問仁,也是最多的。
什麼是為仁呢?為仁就是為人。從字面上來看,仁,是由“人”與“二”兩個字組合而成的,是兩個人在一起的意思,也就是與人交往。仁是與人交往的最基本的要求。
仁分大仁與小仁。大仁者,大仁大義也。小仁者,婦人之仁也。兩種仁都是必需的,但不可因小仁而害大仁,取小仁而棄大仁。大仁者,胸中有大局面,眼中有大視野,不為具體的小事所侷限,有所取捨。小仁者,眼見悲哀痛苦之事則有不忍,聞聽淒涼傷心之事則有不禁,但當時過境遷,非自己雙眼之所見,則往往不能體會,不能感受別人的疾苦。大仁與小仁的差別,最顯著的就是項羽與劉邦了。
/* 51 */
《人道》 第四部分
附:成事成人的品質(4)
項羽之仁與劉邦之仁
項羽在垓下的虞姬之歌不知道感動了多少人,而他對江東戰士的那種吸癰哺飯的仁讓自己的軍隊戰無不勝,於此處可見其愛人。但看他坑秦兵二十餘萬,攻下齊後的燒殺搶掠,鬧得齊人相聚而叛之,又哪裡見到他的仁呢?有一范增而不能用,卻每每聽信於一無謀之項伯,多次放走劉邦。在滅秦後,更是不知道大政由何而出,鬧得個天下分崩離析。項羽總是打勝仗,但奇怪的是,地盤卻越打越小,最後弄得烏江自刎。
反觀劉邦,從小是個流氓,吃喝嫖賭無所不為,從來沒有什麼規矩的觀念,在到別人家吃飯的時候,不拔一毛,竟然說“賀錢萬”,大搖大擺地坐在上座,而且狎侮其他賓客,被蕭何說成是“劉季固多大言,少成事”。為了逃命,將自己的子女推下車,甚至讓女子扮成軍隊引開項羽的攻擊,但是,從他到咸陽,貨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與咸陽百姓約法三章來看,卻是有大仁的。賢人猛將歸之如水之向東,那個戰無不勝的韓信,就是從項羽那邊跑過來的。並最終掩有天下,開西漢二百年的霸業。
司馬遷在《史記》的《高祖本紀第八》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高祖置酒洛陽南宮。高祖曰:“列侯藩將無所隱諱,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項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
高起、王陵對曰:“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項羽妒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