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3/5 頁)
他媽的民主黨人。我告訴你,我們家30年來從沒有投過民主黨人的票。”
看,多堅決,投共和黨的票,讓民主黨去說廢話吧!
美國人講究實際,是工作狂,決定了大多數情況下經濟是投票給誰的頭號判斷標準。老布什當總統時蘇聯解體,美國贏得冷戰的勝利,接著在海灣戰爭中打敗薩達姆,解放了科威特,聲望可謂如日中天,可最終還是輸給了初出茅廬的克林頓。究其原因,根本在於經濟不振,解放科威特如果不能改善美國人的生活,那等於什麼都沒做,沒人會買你的賬。
在有關經濟的辯論中,失業率是重要的一環,在任總統會拼命宣傳自己執政期間創造了工作機會,而競爭對手也會拼命指責,表明自己上臺後會如何帶來更多的工作機會,如何減稅,如何讓美國人生活更美好。
重實際,輕理論,不墨守成規,是美國人的特色,在他們看來,任何事情都是有可能的。具體到總統大選,他們在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求新、求變,腦子裡想的是“不管黑貓、白貓、花貓,逮住老鼠才是好貓”。
比如說,2008年總統大選,在初選階段就是變革之聲四起,兩黨候選人都大唱改革之歌。可以說,變革成了2008年初選的基調。
“入主白宮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將現在把持華盛頓的政客趕出去。”
從東岸的華爾街投資人,到西岸的好萊塢明星都紛紛捐款。美國年輕人熱心擁護,顯示出奧巴馬的改革理念有眾多的認同者。而1月3日的初選結果顯示,這種認同感在選民中的確有一定基礎。
在初選的第一站艾奧瓦州,51%的選民明確表示希望“變革”,只有20%的選民認為“穩定現狀”更為重要。在受調查的民主黨選民中,57%為首次參加初選投票,其中45%選擇了奧巴馬。過去,年輕選民投票積極性極低,可這一次卻異常活躍。30歲以下選民佔投票總人數的五分之一,其中超過一半為奧巴馬的支持者。
不管是黑人,還是女人,只要能給大家帶來實惠,我就選他們。多數的美國人靈活處置,沒有那種誰一定能當總統的刻板成見。當然,不是所有人都這麼靈活,保守的宗教人士、3K黨就不會這麼變通。
說他們自私也好,個人主義也好,個人在美國人佔到十分重要的地位,因為大選時,候選人的所屬黨派、政策傾向、個人能力都可以放在一邊,但候選人的品德決不能忽視。在國家危難的時候,總統候選人必須英勇無畏,個人品格必須值得信任。因此,總統大選時塑造候選人的形象極為重要。1960年總統大選,天主教背景的肯尼迪擊敗了尼克松,成為美國曆史上最年輕的總統。他們兩人在競選中首次啟用電視辯論,結果年輕、帥氣、口才好的肯尼迪獲勝。失敗後尼克松也承認,如果沒有電視,也許獲勝的是他。相信個人奮鬥而不迷信宿命的美國人願意選擇靠個人努力獲得成功的總統,因此,像林肯這樣的底層出身之人才可以當上總統,羅斯福也可以以殘疾之身得到選民的信任。
當然,僅僅靠自身形象而不能打動選民的心也不行。
投共和黨的票,讓民主黨去說廢話吧(2)
2000年總統大選第一輪辯論時,布什代表共和黨挑戰戈爾,說話不太利落,戈爾在旁邊不時皺皺眉頭、嘆口氣,結果受到公眾批評,說他不尊重對手;第二輪辯論戈爾吸取教訓,裝出認真傾聽布什講話的樣子,不住地點頭,樣子很誇張,結果被指責為太過虛偽。不尊重對手、虛偽,這都不符合美國人的傳統觀念。反倒是布什總統誠實、可愛的樣子受到選民歡迎。
四年後的總統大選,布什對陣民主黨候選人克里。面對耶魯大學的最佳辯手,布什只有招架之功,沒有還手之力,克里批評他發動伊拉克戰爭,說他“在錯誤的時間、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