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2/4 頁)
過忽必烈的汗位並不合法,而且當時蒙古人擴張過快,大帝國無法鞏固的統一,各汗國也受本地風俗習慣政治經濟力量的影響,各王子與軍官已失去無目的的不斷征伐之興趣,擴張行動沒有繼續下去。
歐洲人想象中的蒙哥汗受洗圖
忽必烈滅南宋,稱元朝皇帝,採取了許多政策來鞏固發展他的帝國,宗教政策即是其一。忽必烈不相信任何宗教掌握著絕對真理,他認為各種宗教都可以當作行政的工具。如果僧侶方丈修道士之流出任官吏,與他們同信仰的人民就容易治理。他在一二六五年接見馬可·波羅的父親和叔叔的時候,還央請他們轉告教皇,選派一百名有學問的修道士,幫助他管理這個日益壯大的帝國。
教皇錯失了這樣一個好機會,實在令人無法原諒。無論忽必烈出於何種動機,這即使不是一種德行的機會,也是一種智慧的機會。派遣一百位修道士到中國,一定會在如此廣大的領土上形成基督教的宗教形態。一百位受教育的人寄居中國,並在各個時期回到歐洲,一定可以改變人類事業的軌道。歐洲當時正從一種長久而野蠻的睡眠中甦醒過來(史稱文藝復興),而中國在許多領域已經有著高度的文明。馬可·波羅的到來是為了交換商品,而一百個有教養的人則是為了交換觀念。這種觀念的交換,更有益於整個人類。
難以置信的東方文明
當馬可·波羅到來時,中國的文明是怎樣的?它在什麼地方超過了歐洲呢?在這方面的第一位考察者是魯布魯乞,他以教皇使者的身份,先於馬可·波羅到達中國。在他的回憶中:“……一種出乎意料的情形是禮貌、文雅和恭敬中的親熱,這是他們社交上的特徵。在歐洲常見的爭鬧、打鬥和流血的事,這裡卻不會發生,即使在酩酊大醉中也是一樣的。忠厚是隨處可見的品質。他們的車子和其它財物既不用鎖,也無須看管,並沒有人會偷竊。他們的牲畜如果走失了,大家會幫著尋找,很快就能物歸原主。糧食雖然常見匱乏,但他們對於救濟貧民,卻十分慷慨。”忍耐的精神,在馬可·波羅的記載中也幾乎從每一頁都看得出來。各種宗教享有完全的自由,寺廟和教堂都豁免稅捐。
在馬可·波羅到達之前,有兩個舉世文明的工程奇蹟已經完成了,一個是萬里長城,另一個是京杭大運河。驛站制度使疆域內的陸路交通極為發達,城市的規模也相當可觀。馬可·波羅抵達杭州時,是這樣描寫的:“毫無疑問,該城是世界上最優美和最高貴的城市。”杭州的街道寬敞,有運河交通,又有石砌的溝渠排水,已經給這位威尼斯的觀光者以良好的印象了。而更讓他讚不絕口的則是中國的富庶表現於數量之龐大。不僅都會里市廛櫛比,而且鄉間也有無數的市鎮,為歐洲所無。單說杭州,十三世紀時人口已突破百萬大關了,而當時歐洲最大的城市,能有人口數萬,已經了不得了。
天文學的發達,也為馬可·波羅所注意,他記述說北京當時有五千多個星象家。他們造有一種觀象儀,上有星宿的符號、時間及其在全年的幾個方位。星象家依據星宿執行軌道由影象觀測氣候的變化。例如,什麼時候有雷電、暴風雨、地震等。當時,在郭守敬的倡議下,忽必烈批准了在北京修建“司天臺”,在全國修建了二十七個天文觀測站,大規模地進行天文觀測。郭守敬在此基礎上修訂了新曆法,即“授時歷”,與現行公曆——格利高裡歷相同,但比公曆的確立早三百年。
中國的各種藝術在當時已經相當成熟了。繪畫、雕刻、鑄銅、陶瓷和建築術都已經達到很高的程度。文學也大為流行,在此前一千多年,造紙術就產生了,活字印刷術也於一○四三年就發明出來,馬可·波羅已經能夠看到關於政治、經濟、哲學、宗教、軍事、音樂和其它各種書籍流行於世,而更讓其稱奇不已的紙幣已通行於這個國家的許多地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