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3/4 頁)
一個容易感受印象的二十一歲少年馬可·波羅所寄居的地方,就是這樣一個奇異的世界。當然,這在當時的西方人眼裡是不可思議的,是神話。
真實與謊言
馬可·波羅於一三二四年去世。當時他已七十歲了,疾病纏身,日見衰弱,於是請來一位教士和一位公證律師,對於他的財產處分,給予了詳細的指示。遺囑上指定他的妻子和三個女兒——兩個當時已經出嫁——為他的財產繼承人。
他的朋友們——他們始終無法相信馬可·波羅所說的關於東方的奇聞,在他臨終之前,要求他為了靈魂可以上天國,取消他的書中那些令人難以置信的說法。但他對此的回答是:“我未曾說出我親眼看見的事物的一半。”他葬於聖多雷茲教堂。
馬可·波羅去世不久,即有一個可笑的人出現於威尼斯的每一次嘉年華會上。這個傢伙打扮成小丑的樣子,自稱為馬可百萬。他的把戲就是對任何事物都誇大其詞,並輔以手勢從而取悅觀眾。事實上,馬可·波羅講述的事物對於當時的歐洲人來說確實是難以想象的,他們稱他的的遊記為“世界奇書”,幾乎沒有人相信它的真實性,大家都將其看作是一本故事書,類似於神話之類。馬可·波羅也因此被看作是一個不誠實、說大話的人。要破除這種普遍的成見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實際上即使在現在這個世紀,英國的學童也用“這是一個馬可·波羅”來形容一樁虛偽的事情。
馬可·波羅的遺書
對已經存在的一種成見,予以維持似乎比加以消除要容易些。當時就有人提出證據,要推翻馬可·波羅所陳述的某些事實。有一個叫馬蘭斯的傳教士,在三百年前從東方回到歐洲,否認中國曾用過紙幣。幸好明朝的一些紙幣被妥為儲存,至今仍作為文物,可以為馬可·波羅的遊記提供註解。在中國馬可·波早期遊記中馬可·波羅小丑化的形象羅看到可以打碎當柴燒的黑石頭,當時的歐洲人很難相信,但現在我們知道這只不過是煤炭而已。馬可·波羅描寫印度堅果和人頭一樣大,我們現在知道這就是椰子。本書所含的真實紀錄還可以開列一大批出來,然而有一個時期並沒有人相信。這本遊記取得中世紀亞細亞實錄的地位,不知經過了多少個年歲。
馬可·波羅是橫跨亞洲大陸,並按照國家和省份連續的次序而列其名稱的第一位旅行家。因為他的遊記在很長一段時期為人排斥,所以其對於世界的地理概念影響甚微。當時製圖的人並沒有根據馬可·波羅的描寫而修改地圖,甚至於在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之後,歐洲人對中國和其他地區的情況仍知之甚少。在另一方面,十八世紀的探險家已經能夠追蹤馬可·波羅的足跡而跨過這個龐大地帶,並依照他書中所描寫的道路前進。在多數時候,馬可·波羅記下的大約的距離,被後來以測繪地圖為目的而旅行該地的探險家證明是正確的。
馬可·波羅在七百年前經過的許多地方,在十九世紀初又被歐洲的探險家重新經過。赫丁斯泰因、柏利阿特博士、陸軍上校科斯洛夫、陸軍少校森克斯都曾將這位威尼斯旅行家的記述作為指南,在這個廣大的地域內作長途的旅行。
這些足以造成馬可·波羅的聲譽,當然還可以加入更多的事蹟。他是紀錄波斯危險荒原的第一位旅行家,也是巡視當時盛產碧玉的河流的第一人,自此以後近六百年,才有歐洲人到過該處。馬可·波羅又是正確描寫中國、緬甸、暹羅、錫蘭、印度以及他所見所聞的其它地方的民情的第一位旅行家。他對於西伯利亞的黑暗地帶、桑給巴爾的黑色人種和白象牙、基督教的阿比西尼亞、吃人的蘇門答臘這一切地方人物的存在,給歐洲人以第一次認識。他指出北至北冰洋有白熊、狗拉雪橇、馴鹿,南方有印度的酷熱,及其金剛石礦、珍珠河床和奇異的神話。他描寫忽必烈大汗輝煌燦爛的宮廷,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