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部分(第3/4 頁)
控,請改官督商銷。有旨垂詢。寶楨奏言:“官督商銷,利歸官與商,官運官銷,權全歸官,流弊皆大。惟官運商銷,官商可相箝制。”既而控案訊明,奏請拏辦。迨光緒末,各計岸亦多改官運焉。
此外如奉天由納稅改行引,自康熙中停止,無課者百七十餘年。同治六年,將軍都興阿奏準行榷釐法,每鹽一榷東錢千,為本地軍需。光緒三年,將軍崇厚請加作二千四百文。八年,將軍崇綺再請加二千四百文,名四八鹽釐,是為練兵之款。十七年,戶部籌餉加二千四百文,名二四鹽釐,是為解部之款。二十四年,將軍依克唐阿加千二百文,名一二鹽釐,是為興學之款。此三項總稱八四鹽釐。二十八年,將軍增祺又奏設督銷局,每斤加榷制錢四,謂之加價,以為官本。然原議由官設局收買,置倉運售,名為督銷,實則官運也。值日、俄戰起,亦未實行。三十二年,將軍趙爾巽請裁督銷之名,在奉天立官鹽總局,吉林、黑龍江立分局,聽商就灘納稅運銷。三十三年,東三省設行省,總督徐世昌又改官鹽總局為東三省鹽務總局,於是吉林、黑龍江始實行官運。初歲徵課銀二十四萬或四十萬,及爾巽至,滿百萬,其後至百四十萬。
蒙古鹽向歸籓部經理。其行銷陝、甘者,以阿拉善旗吉蘭泰池鹽為大宗,俗謂之紅鹽。道光以前,聽民運銷。咸豐八年,始招商承運,每百斤收銀八兩。同治間,遭回亂,商困課逋,經宗棠改課為釐,斤加制錢五。其在山西者,亦紅鹽最多。嘉慶初,阿拉善王獻吉蘭泰池,由官招商辦運,將口外各�,大同、朔平二府,及太原、汾州等屬,向食土鹽州縣,劃為吉岸引地。至十七年廢除。凡入口者,由殺虎口徵稅,每斤一分五釐。其外尚有三種:曰鄂爾多斯旗鹽,曰蘇尼特旗鹽,俗謂之白鹽,曰烏珠穆沁旗鹽,謂之青鹽。初照老少鹽例,於口內行銷。嘉慶末納稅。至光緒時,皆改用抽釐法。
其在直隸者,則青鹽、白鹽,光緒二十八年察哈爾都統奏請抽釐,每斤制錢四,約年得銀十二萬有奇。明年,熱河都統亦照抽,每斤五文。是年直督又請在張家口設督銷局,在口外設廠收鹽,招商承辦,每千斤包納課銀二兩,約年得三萬有奇。三十三年,熱河亦設局,每百斤徵銀四錢。宣統元年,減為二錢五分,約年得六萬有奇。
新疆向聽民掣銷。光緒三十四年後,始於精河鹽池徵稅萬四千四百兩,迪化徵五千一百兩,鄯善徵二千四百兩,餘仍無稅。
初,鹽釐創於兩淮南北,數皆重。自國籓整頓,乃稍減。繼以規復淮綱,又議重抽川釐。咸豐五年,定花鹽每引萬斤抽釐八兩,嗣因商販私加至萬七千斤,川督駱秉章請就所加斤按引加抽十七兩,共正釐二十五兩。後各省皆加。及光緒時行銅圓,鹽價已暗增,而釐金外更議加價。
其事起雍正時。蓋長蘆鹽價,自康熙二十七年定每斤銀一分四毫至一分二釐六毫不等。雍正六年,巡鹽御史鄭禪寶疏稱“商課用銀,民間買鹽用錢。康熙時,銀一兩換制錢千四五百,每鹽一斤,錢十六文。今每兩合錢二千,而鹽價如故,亦有減至十三四文者,以錢易銀,不敷原數。應請部臣會同督臣詳議”。至十年,題準每斤加銀一釐。乾隆後推行他省,然其意在恤商而已。嘉慶五年,長蘆巡鹽御史觀豫因川、楚未靖,奏請加價濟用。仁宗諭曰:“以餉需擾及閭閻,朕不為也。今計食鹽者每日止一二文,若增價則人人受累。且私販必因鹽價過昂而起。”已而以河工需費,道光後猶多。至光緒二年,辦西徵糧臺,戶部侍郎袁保恆奏請各省一體加二文,以兩江總督沈葆楨力爭乃寢。
嗣是新政舉行,罔不取諸鹽利。如二十年因日本構釁設防,部諮各省每斤加收二文。二十七年因籌還賠款,加四文。三十四年,因抵補藥稅,又加四文,半抵補練兵經費,半歸產鹽省分撥用,其最著者也。時疆吏集商會議,僉以滯銷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