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講】(第1/8 頁)
請大家開啟講義第五十四頁,“子三、結顯自性”。這地方有兩段,第一段是正示離過的真實心體。
佛陀前面在開顯我們眾生本具的現前一念心性的時候,是從兩個角度來開顯:從不變的體性來說明它不是因緣法,從隨緣的作用來說它不是自然。所以,前面佛陀是從不變跟隨緣這兩種角度來作各別的開顯。
現在是把不變跟隨緣這兩種義理結合起來。我們前面是分開來說,現在把它作一個結合,作一個總結,就形成所謂的“雙遮雙破”。其實“遮”跟“破” 意思差不多,都是一種否定,遮止跟破除都是用否定的方式。
佛陀告訴阿難說,“當知”——阿難你應該瞭解,“如是”的這種精純覺悟,微妙的、光明的心性,它“非因非緣”,不是因緣生,也不是假借因緣而有。為什麼呢?因為它有不變的體性。但它也不是外道的這種自然之體,因為它有隨緣的作用,外道的自然沒有隨緣的作用。所以,從否定的角度,它非因緣,也非自然。這是從否定的角度,從非因緣當中開顯不變、從非自然當中來顯現隨緣,用否定來顯現這個道理。
看第二段。第二段是“遮照同時”。這個“遮”是否定,“照”是肯定,用一種雙向的否定跟雙向的肯定。“非不自然”,蕅益大師說,這個地方的經文其實從義理上來看少掉四個字,應該“非不自然”後面再加一個“非不因緣”。“非不自然”這個“非不”,是否定再否定,變成肯定了。也可以說是自然,也可以說因緣。你說,誒,什麼是心性?你可以說它是自然,因為它的體性不變;你也可以說它是因緣,因為它有隨緣作用。你看我們這一念清淨的本性,你造殺盜淫妄的業來熏習它,它就顯現地獄、餓鬼、畜生的果報讓你來受用;你造五戒十善的業來燻它,它就創造一個人天的福報讓你受用。它不就有隨緣的作用嗎?所以你說它因緣也對。從作用的角度,它也是“非不因緣”。這個是雙照。
那麼雙遮呢?“無非不非,無是非是。”這兩句話那個“無”,都應該貫下去,應該說“無非,無不非;無是,無非是”。我們解釋一下。“無非,無不非”是對“非”的一種破除,破除對“非”的執著。這個地方“無非,無不非”開出來應該有四句話,就是:無非因緣、無非自然、無不非因緣、無不非自然。總而言之,你說它“非”也不對,它破除對“非”的執著;但是對講話喜歡肯定的人,它也是破你對這個“是”的執著。為什麼呢?它“無是因緣、無是自然、無非是因緣、無非是自然”。所以說“是”也不對。
說“非”也不對,說“是”也不對,那應該怎麼說呢?佛陀只好講出一句話作總結了:“離一切相,即一切法。”從本體上來說它是離相的,但從作用來說它隨緣顯現十法界的因緣果報;雖然隨緣顯現因緣果報,但是它的本性還是一樣清淨本然。所以你把離一切相跟即一切法合起來的時候,它的本來面目就出來了。
我們在探討心性的時候,有兩個內涵:一個是理論的探討,一個是實際的修證。我們講“理可頓悟,事要漸修”,理是圓融的,事相是有次第的。在理體上,我們先建立現前一念心性,一個清淨本然、周遍法界的心性出來,來取代我們過去的生命經驗所累積的我相法相。先把過去這種我相法相慢慢地放掉,建立一個清淨的心性。而這個心性它有“不變隨緣”跟“隨緣不變”兩種功能,它們是同時存在的。
在理論上,不變跟隨緣是同時的,但是修證的時候不可能同時,沒有人那麼厲害。所以,當我們把一念心性建立起來、性德現前的時候,接下來是什麼?修德。就修空假中三觀:先空、次假、後中。空觀開顯它不變的體,假觀開顯它隨緣的妙用,中觀再把空和假結合起來。修行一定有次第的。
但是一談到理論的時候,古人講“開口便錯,動念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