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部分(第3/4 頁)
輯地得出結論:宗教與世俗,是很難相容的。在二者之間搭建一條相通的橋樑確實很難實現。從神經心理學的角度看,人就需要訓練在兩種反應能力之間實現快速轉換。一方面,根據當事人所處的具體生存環境,能夠迅速進入競技狀態,以有效改變自身處境;另一方面,遇到不良境遇、不良資訊刺激,快速回歸內心,營造平和快樂心態環境。這種相容轉換能力的要求。也許比在同一個人身上實現抽象能力與形象思維能力、內向性格與外向性格的相容難度更大。它要比一般的相容轉換難度更大。
要實現二者之間的相容轉換。惟一的途徑。就是強化修習訓練,養成一種相容轉換能力,實現宗教與世俗的相互為用、互相借鑑。這種世俗宗教兼得的快樂秘訣,要比單純某種快樂秘訣的獲得。難度更大。但是,它畢竟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心靈體驗的新天地,使我們免受世俗宗教兩界隔離帶來的痛苦。要實現這種相容相通轉換能力,應該提供相應便捷的工具或者轉換器。使人樂於接受的恰當的語言文字,是必不可少的媒介。更重要的就是堅定樂業的信念,有意識地強化積極體驗,經常感受那些美好體驗,久而久之,我們的腦海區域中。屬於快樂感受區就能得到了開發強化,我們也就經常處於快樂狀態中。面對不良刺激,經過長期心理上淡化、弱化的訓練,形成超乎尋常的忍耐力,同時。轉化昇華的功力也大為增強。
一個人要善於在增加本領中感受快樂;在遇到機遇時感到快樂;在助人中感受快樂;在與單位、系統越結越深的情結中感受快樂;在痛苦中感受快樂(痛苦的背後肯定有自己的缺點、弱點、過錯甚至罪惡,意識到痛苦就是在提醒、警示自己注意克服自己的毛病,也就在消除痛苦之源);在不斷的動腦筋中感受快樂;在堅守和超越中感受快樂。
薛仁聽了吳為的敘述不由得“啊”了一聲,然後道,聽了你這樣一席話,我也是大受啟發,感覺樂業真是一門大學問,而且你能善於吸收先進的科學研究成果,進行一種高度的整合,很了不起。學術界的人,是不是都象你這樣想這樣做,就很難說了。你對你自己所從事的都沒有樂趣,你就不可能提出樂業那樣的成果。社會分工要求有一部分人去做有關思想上的事情,能不能做好,不僅是個人興趣、樂趣的問題,還有一個責任問題。
進入21世紀的當代中國,每個人都需要重新面對生存問題,思考生存價值,選擇生存方式。如何使人生存下去,如何使人更好地生活、提升生活質量,已經成為人們非常現實的話題。面對普遍的生存壓力,如何實現國民思想和心理的順利調整和儘快走向成熟,向學術界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學人應以理性自覺的態度,身臨其境地感受現實、瞭解現實、理解現實、尊重現實、影響現實,積極投身於改造現實的社會實踐之中,自覺地承擔社會調整與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思想重壓,思索人生價值、分擔人生壓力、化解人生痛苦、提升人生價值。
學術界的努力,應集古人心性改造之說的優秀精華和近現代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探索與社會改造的成就之大成,結合現實人生問題,在實現精神超越與有效解決現實問題的結合路向上,進行新的綜合,實現內向的心性調適與外向的有效提高生活質量相統一。學術界所倡導的當代生活理念,建造的話語結構,應既不同於舊時宗教所提倡的封閉、內向、保守的苦行主義、苦修方式,也不同於大而化之的空洞說教,更不同於時下流行的支離破碎式的行為勸戒和指南,而是把生存行為作為一個既具有精神超越性、又回返於現實心性再構造並提供社會生存技術的客觀過程加以考察,透過這種考察,解決既要在精神上超越現實、又要在實踐中有效地改造現實的矛盾,為深入揭示人類心靈中的秘密進行有益的富有啟發性的探索。
薛仁聽了不由得叫好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