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部分(第1/4 頁)
吳為道。樂業就是實現宗教與世俗人生相通的橋樑。如同職業具有的多樣性,同一人從事不同的職業和不同的人從事同一職業的感受也具有多樣性,有些人敬業樂業,幹一行愛一行、幹一行樂一行,有些人卻厭業苦業惡業,我把後面這種傾向叫新型職業病。如果有職業而存在著厭業苦業惡業的心理,造成業績下降、人際關係惡化,就會增加失業的可能,那麼,失業後這種心理傾向極有可能演化為厭世悲觀的心理。到那時方知有業的可貴。才去珍惜職業。恐怕為時已晚。也許有些人非要經過失業那番痛苦的洗禮才懂得這個道理。為了減少減輕甚至避免這樣的痛苦經歷。惟有在有業在業時努力樹立樂業的觀念,帶著積極的態度去努力工作。克服新型職業病的關鍵是樹立樂業觀念。職業觀念決定職業感受。對職業的感受也是決定職業活動效率和質量的重要因素。能否達到樂業的境界、狀態,存在一種認識上的誤區,以為能否在職業活動中感受快樂。是由客觀因素決定的,如收入多少、壓力大小、環境好壞、人際關係是否和諧等因素。其實不然。樂業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於從業者的主觀感受,這種主觀感受完全可以自己調節,也就是可以自我決定感受的性質,這種自我感受又會進一步起到自我增強的作用,也就是好的感受會感受更好,不良感受將進一步惡化。良好的職業感受有助於提升業績、改善人際關係、增加收入,自然會產生正向效應,樂業使人幸運。增加人格魅力,有助於增進人生的幸福感,提升業績水平,增強競爭力和軟實力。
樂業是一個大概念。樂業至上講的是從業人不管職業前提如何、從事的是何種職業、技能資質如何,追求的是透過自我努力自我學習自我調整達到一種樂業的境界。學會和善於把自己的主觀感受調整到樂業境界、樂業狀態。惟有這樣才能利己利人利業,可以活化人的思維、啟迪人的智慧、最大限度釋放人的潛能、激發出高水平的創造力。要樹立樂業本身就是效益的觀念。許多人儘管在經濟上非常富有,在精神上卻陷入深重的苦難之中,難以擺脫;有些人想花錢買來快樂,卻難以買到快樂。
我寫的書,借鑑了宗教、心理學和其他學問提供的途徑和方法,是促進心性文明進步的一種嶄新的嘗試。這種嘗試需要對我們自身的經歷經驗和已經擁有掌握的文化資源進行重新審視,我們將會了解體驗感受到許多積澱、積累起來文化因子透過新的視角、新的方式進行整理,會獲得增殖的特性,賦予嶄新的時代特質,進而帶給我們新奇的體驗。如果讀者能夠與我一起分享這種感受,那將是我的莫大愉快。這本書採用的是類似於散文的寫法,希望併力求奉獻給讀者精美可口的精神食糧。
薛仁道,看起來,思考樂業也的確極大地豐富了你的人生,透過樂業你又是怎樣看待人生的?
吳為道,由樂業我想到國民性的問題,中國人是不是樂生的。
我曾經帶著一種極其敬畏的心情,透過閱讀偉人傳記,開始了特殊的人生精神之旅。展現在我視野中的那些生活於不同時代背景的傳記人物,他們鮮活的精神特性和不同的命運,深深的感染著我。他們的精神之旅打上了鮮明的時代特徵和個性烙印,個性化的精神矛盾、衝突,經過調適產生不同精神特質、精神狀態。漫漫的樂生精神之旅,有的人可以成功化解人生精神危機、消解精神痛苦,精神得到張揚和實現;有的則長期承受精神壓抑、抑鬱的折磨;有的人精神墮落;有的人則發生精神變異、產生精神病態。精神的健康表現,取決於他們個性化的調適、相容、整合的結果。如果能夠成功度過人生各種危機,可以保證精神旅途的和諧平安;如果形成某種相容整合障礙,則將忍受終生精神之苦。
薛仁道,思考、閱讀、寫作這類事情,別人感到很枯燥的事情,或者把這些事情當做敲門磚,當做生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