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2/5 頁)
,該物在筑波山中四處爬行,且「以氣吸引小蟲食之」,故稱蟾蜍)。誰會相信「蟾蜍具有咒力」的偏門說法?
蓑白之謎還有一樁。那就是,即使查遍古文獻也沒見到蓑白的記錄。雖說千年以前發行的書籍大多遭禁閱,但書中完全見不到「蓑白」之名太過奇妙。這也許代表,蓑白是在短短數百年間誕生。但按照演化常識,不可能在這麼短的期間產生新物種。
其實不僅是蓑白,千年前的生態與現在之間有巨大斷層。舊有物種一夕滅絕不稀奇,但包括蓑白在內,數百種新生物竟然彷佛從天而降般紛紛出現。針對這點,近年某個新假設逐漸成為主流學說。包括蓑白在內的大量生物,是受到人類不經意的影響而大幅加速進化。
這種討論似乎太艱澀了,就點到為止,先說明最近發現的蓑白直系祖先,那是棲息在房總海岸等地的蓑海牛。蓑海牛是體長僅三公分左右的生物,讓人很難相信它後來進化成如此龐大的蓑白;但觀察蓑海牛蓑狀的腮,不得不承認這和蓑白有幾分相似。如果蓑海牛是蓑白的祖先,「蓑」一字就是共通點,這可能意味著同樣使用漢字「蓑」的「蓑代衣」和「蓑白」的兩種說法為真,但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為何提到蓑白?因為我們在夏季野營途中碰到擬蓑白,要理解它就須對擬蓑白的模仿物件「蓑白」有正確認知。如果千年前世上沒有蓑白,千年後就可能絕種。因此就算前面提過數次蓑白,這裡還是要重新解釋。
蓑白整體外觀像毛毛蟲或馬陸,長數十公分至一公尺。頭部長有兩支分叉的觸手,呈Y字型,觸手前端有一對小觸角。蓑白細小的眼睛埋在面板內側,因此視力應該有限,僅能分辨明暗;側腹如毛毛蟲與馬陸一般長出成排短小步行肢(從這點看來,蓑白並非海牛等腹足類動物),速度相當快,而且許多小腳同時行動的模樣宛如行軍。背側長滿白、紅、橙、藍等五彩繽紛的觸手與棘突,乍看像是披上蓑衣。它的觸手呈半透明,或是前端發出明亮的螢光。
蓑白是雜食動物,苔、地衣、真菌、昆蟲、蜈蚣、蜘蛛、土壤內的小動物、植物種子等都是它的主食。蓑白可以安全攝取毒物並將毒素裝入囊泡存在體內,具備淨化土壤的功能;尤其蓑白全身在飽食苔蘚後會轉成鮮綠色,這點又相當類似海葵為主食的蓑海牛。
當蓑白碰上外敵時,會豎起觸手與棘刺進行威嚇,外貌看起來宛如無數的蛇在蠕動,若生物無懼這項恐嚇而繼續接近,便會受到劇毒刺胞的攻擊;但在此我要特別強調,蓑白絕不會用刺胞攻擊人類。
蓑白科另有鬼蓑白(體長兩公尺以上,全身長滿銀色硬毛的稀有品種)、赤蓑白(全身呈半透明紅色)、青蓑白(觸手前端泛藍)、七彩蓑白(長有如蝴蝶鱗粉般的細毛,呈現金龜蟲一般的美麗光澤)等亞種。
由於蓑白體型龐大又有劇毒,非常難吃,因此幾乎不存在天敵。不過潛伏在沙灘上的虎蛺蟹會捕食蓑白,蓑白每年會回海中產卵一次,通常會在這時遇襲。
保險起見,順便說明虎蛺蟹的特色。
虎蛺蟹是兇猛的肉食蟹,學界普遍認為它的祖先是海生的梭子蟹。菱形的蟹殼兩側尖凸,具黃綠色與沙色的兩種保護色,蟹殼寬四十五到一百二十公分。蟹鉗巨大,鉗齒尖銳,額上有三支尖刺,蟹殼正面則是鋸齒狀。虎蛺蟹可巧妙藉划水用的後腳在沙地上旋轉藏身,獵物接近時,可從沙中跳出兩公尺以上攻擊。虎蛺蟹多見於波崎海岸,但也會遠行至草原、森林、山腰等地。它們不挑食,蛇、蜥蜴、青蛙到小型哺乳類、海鳥,甚至擱淺的魷魚、領航鯨都照吃不誤。此外,它的蟹殼如金屬般厚實強韌,尖牙利爪皆無法穿透,虎蛺蟹彼此碰頭會自相殘殺,但不會危害人類。學者目前已知,蓑白受虎蛺蟹攻撃,夾住部分身體而無法逃脫時,會發生絕無僅有的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