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書架
首頁 > 遊戲競技 > 香港電影演員林熙蕾 > 第1部分

第1部分(第4/4 頁)

目錄
最新遊戲競技小說: 領主:我願建立一方樂土你為什麼不打籃球?雙職業,無限重置,閣下如何應對第四天災:玩家對抗玩的就是真實足球教練,我選擇國足分身都是樂子人,他信了他信了!全民巨魚求生:我能聽到巨魚心聲綻放於冬網遊三國:從南海開始,虎視天下網遊:金色天賦用來打金怎麼樣?求生試煉:從貓女開始進化1984,我在公牛隊當老闆斬神:纓子請自重,你別亂來呀!傳說時代我太想重生了武道登神大一實習,你跑去749收容怪物撿到瘋批反派,我偷霸總錢養你國運領主:領地1秒漲1兵網遊之近戰弓箭手

制,以減低本土市場對港片的依賴程度。九七之後,美國八大電影公司更以強勢產品和行銷手段將臺灣電影市場幾近壟斷,港片已很難再分得一杯羹。

其次是內地市場難進。由於90年代初臺資港製內地供景的合拍片風潮太旺,合拍片及協拍片數量遠遠超過電影局規定,還有《藍風箏》、《誘僧》等合拍片違規操作,導致內地於1994年釋出加強管制合拍片的規定。而這一舉措對於正值困境的香港電影業而言,無疑雪上加霜。

第三,東南亞市場失守。90年代中後期,馬來西亞及泰國經歷貨幣風潮,更有亞洲金融危機作亂,經濟不景氣,加之港片中仍有賣埠保證的名導明星亦日見稀少。終於令曾經是港片最重要市場的東南亞不但不再購買“片花”,甚至對已經制作好的港片成品也漸失興趣。

第四,遭遇影碟及盜版衝擊。從錄影帶到LD,從VCD到DVD,影片放映的渠道越來越多樣化。院線雖然因此愈發蕭條,所幸影人還可轉而藉助影碟市場盈利。但隨著盜版日益猖獗,香港與世界各地電影業一樣,都遭受重大打擊。

第五,本土市場遇險。正所謂兵敗如山倒,港片繼喪失大半外埠市場之後,本地市場亦遭遇好萊塢入侵。1993年《侏羅紀公園》在香港創下6000萬票房,打破之前港片連莊本土幾十年票房冠軍的神話。隨後西片年年壓境,港片節節敗退,迄今這一局勢仍在繼續。

既然香港觀眾愛看西片勝過港片,院線商也只好見風轉舵,不但縮減投資港片的資金,還將原本放映港片的部分影院改放西片!更有甚者,90年代後期,隨著黃百鳴的東方院線停辦,陳榮美“雙線聯映”(新寶、金聲)旗下不少影院停業改建成商場,鄒文懷的嘉禾亦放棄香港影院的經營業務,則標誌著曾經主宰香港電影業的院線制宣告瓦解。

少了本地院線商和臺商(包括東南亞)的資金支援,香港電影的處境愈發艱難。尋找新的金主繼續投資港片,轉戰新的市場行銷港片,成為當務之急。在這期間(1993…1999),儘管吳宇森、徐克、林嶺東、黃志強、于仁泰、周潤發、李連杰、成龍等港片棟樑相繼遠赴好萊塢發展,香港電影從業人員又面臨青黃不接、後繼無人之憂,但港片創作卻並未因此陷入困境……曾志偉、陳可辛的“UFO”,王家衛、劉鎮偉的“澤東”,杜琪峰、韋家輝的“銀河映像”,甚至陳嘉上、陳慶嘉的“仝人”,文雋、劉偉強的“最佳拍檔”,查傳誼、鍾繼昌的“得意製作”……都曾致力於維持港片水準,並有所突破。由於港片正值低谷,他們固然追求個人風格和藝術品味,卻也必定進行精密的商業計算,否則又怎對得起來之不易的投資?

隨著九七回歸的大勢所趨,尤其是“西征夢”收效甚微之後,香港電影人亦開始重視越來越開放的廣闊內地市場,於是紛紛“北上”,希望能為日益低迷的港片尋一條生路。吳宇森、徐克、陳可辛甚至藉助內地投資,打造國際化大製作《赤壁》、《七劍》、《投名狀》,形勢似乎大好。

目前港片進入內地影院通常有兩個方式,一個是作為“二十部引進片”;另一個是與內地影廠及發行公司合作,變為“合拍片”。不得不指出,為了遷就內地電影審批制度和內地觀眾的口味,香港電影人收斂起了以前嬉笑怒罵的姿態,甚至停止了在意識形態方面的探索。一些電影甚至採用雙版本做法,《無間道》、《豪情》(內地改名為《天羅地網》)、《黑社會》(內地更名為《龍城歲月》)的內地版結局和部分內容居然和港版完全相反!

對於這種委曲求全的做法,很多影迷都表示不滿,但對香港電影人來講,雖然無可奈何,卻也是多年來順應市場的自然反應(近30年來,香港電影公司為應付馬來西亞及新加坡電檢,一直遵命修改和搞雙版本�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

目錄
沉魚挽清txt始於深淵來自末世的女神文壕我撿了個末世少女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