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4/4 頁)
白色的塑膠大棚,無處不在。。。
如果說油菜花的成片消失只是靜態畫面的消失,那麼插秧的逐漸消失則是動態畫面的消失,在90年代以前,每到初夏,大片的田野將被灌溉成水田,然後撒進已泡出芽的穀子,個把星期後整個水田便是淺綠色一片,然而這還不是最終的秧田,這只是培育秧苗的一小塊地,需要將密密麻麻的秧苗撥稀,然後將撥出來的秧苗插到更廣闊的水田裡。於是我們常常見到這樣的景緻,一大片水汪汪的田裡散落著一捆捆紮好的秧苗,有四五個農人並排俯在地裡手裡握著一小把秧苗往水田裡均勻地插,插完一排後退一步。。。直至將整片屬於他們的田野全部插滿。這個工作往往是整個家族一起來進行的,今天都給這家秧,明天一起給那家插。甚至還有這樣的畫面,大人在田裡插秧,小孩被放在一個大臉盆裡浮在水面上。如果不小心盆翻倒了,而大人在忙於插手中的秧沒有及時注意到,也許悲劇也就在瞬間發生了。大一點的小孩會在稻田邊上玩泥巴,如果此時遊過一條蛇,也許小孩會順手抓起,這樣的事今天想來令人膽戰,實際上它曾經無數次在鄉村發生過。只是這一切恐怕都已經過去了,如今的人們基本不再需要插秧,將發了芽的穀子稀稀地撒地田裡,到最後稀的補密的撥,修修補補圖個均勻也就罷了,再不需要整整齊齊的一行行了。
與此有關的風景還有稻秸或是麥秸,過去,當收割完成後它們會被堆成高高的一排,遠遠看去一家家都堆著一座小小的山,關於堆積儲存它的目的,原本是出於農事的,比如給牲畜當被窩,冬天沒有草料的時候也可以給牛羊當乾草料吃,也可以搓成繩子,再早些時候的茅草屋也是用它來蓋的,然而除此以外它還有個衍生的卻令孩子們至今有無盡回味的是它可以當作一個嬉鬧的場所,在這柔軟的乾草上可以任意摔跤踢打。這情景在那個年代是家家都有的,它一般只會結束在大人們的呵斥下。而隨著稻秸堆和麥垛的消失,如今即便是農村的孩子們也不再享受這樣的嬉耍場所了,有的只有幼兒園裡的機械玩具。在我看來實在興致索然無味。
整齊的稻秸被堆成垛,而凌亂的只能被當作稻柴來引火焚燒,當然它並不像今天這樣被放大空地上白白地焚燒,它是一種極好的引火材料。這便要說要民間的土灶了,在我的記憶裡,小時候煮飯燒火都是用土灶的,土灶不同於今天的煤氣灶,準確地說,它不是一種炊具,而是一種建築,像一堵牆一樣,前面是放鍋的兩個大坑,後面是進柴的灶肚,柴火放在灶肚裡燒,上面的鍋就受熱,儘管原理是如此簡單,然後鄉人們卻可以將它上升為一件藝術品。它主要表現在灶體上的繪畫和圖案還有文字。沒有一戶人家的灶上是空白的,或者是一幅鳥語花香圖,或者是一條大鯉魚。這些繪畫一般是由建造這座灶的泥水匠完成的。令人稀奇的是,他們的繪畫往往也能達到驚人的表現水平。
土灶在屋子裡是一種建築,當傍晚時分整個村莊的人都在使用它時,遠遠看去它亦會製造出一個暖人的風景,那就是炊煙。在我記憶裡,炊煙總是讓人溫暖和感動的,如若別人家的煙囪裡已經冒煙,而自家卻沒還沒有動靜,這份失落曾是我年幼時刻骨銘心的,大人還在遠處的田地勞作,而我還在寂寞的等待。通常,我一天裡最幸福的時光便是家裡炊煙開始升起,父母開始忙著準備飯菜。這光景如今也不會回來了,現在回鄉已經幾乎看不到會冒煙的煙囪了,偶爾還會有,那是年紀大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