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部分(第3/4 頁)
堅執地進行著緊張的哲學思考。結果這兩個方面老是串流,哲學思考對文學創作有了干擾。不論他在寫什麼東西,他總是不由自主地把這些思考加於其上。現在他感到這樣下去不行了。他得首先把自己的全部哲學思考──用他的新術語說就是人學的政治基礎──作一番清理,放進一部專門的著作中,然後才能安下心來從事文學創作。
薩特懷著極大的熱情來寫這本書,甚至達到瘋狂的程度。平時寫東西,他總要停下來思考思考,修改修改,有時還把寫完的一頁撕掉,然後從頭開始。這次情況完全不同。他一連幾個小時不停地寫,寫完一頁又一頁,根本不回過頭來讀一讀,看看自己寫了些什麼。薩特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思想中,他的筆趕不上思想的速度。
()好看的txt電子書
為了保持這種狀態,薩特服用興奮劑科裡特拉納。一天的劑量是常用量的10倍。這樣幹了一天,到了下午五、六點鐘,他終於精疲力盡,神經鬆弛下來。於是他的表情發呆,說話顛三倒四。晚上他們在波伏瓦的公寓裡度過,薩特常常要喝一杯。這時波伏瓦就對他說:“就喝這麼多吧!”但他不夠,波伏瓦只好為他斟上第二杯,接著他要第三杯。但這樣他就會酩酊大醉。長期服用興奮劑,使薩特的動作表現出一種神經質。他甚至在坐著的時候手肘也在不停地動。他激動起來就喜歡在房間裡來回走動,波伏瓦房間的地毯,因為他的走動被磨破了一大塊,她不得不去把它補好。
實際上,這種用過量興奮劑支撐著的長期高強度的腦力勞動,已經對他的身體造成危害。他的舌頭糜爛了,聽力大大減退,有時處於半聾狀態。一次波伏瓦去他那裡,足足按了5分鐘的門鈴沒有人答應。她想他是不是出去了,就坐在樓梯口等他或薩特母親芒西夫人回來。坐了一會兒,突然,一個念頭閃現出來:“會不會是他突發心臟病倒在房裡了!”她越想越可怕,趕緊橇門扭鎖,闖進他的房間:嗨,他正好好地坐在書桌旁寫東西呢!原來他什麼都沒有聽見──波伏瓦虛驚了一場。
《辯證理性批判》是一部奇書。它大氣磅礴,行文如長河巨流,一瀉千里;時有突發異想和神來之筆;放得開也收得攏,在錯綜複雜的分析之中顯得遊刃有餘。但它在文字上不夠簡練,有許多長句子長段落,篇幅也過長,讓一般讀者難以讀下去,這也許跟他當時那種近乎瘋狂的寫作狀態有關,但這不是根本問題之所在;正如薩特自己在幾年後所說,即使他當時能夠寫得更好一些,也不會與現在的書相距太遠。他解釋了為什麼許多句子很長並加了許多引號、括號,這是因為每句話都表現了一個辯證運動的總體。
如果說《存在與虛無》還可以與黑格爾的《精神現象學》類比,那麼《辯證理性批判》在哲學史上無法找到可比的作品,這就是薩特的獨創性。這是哲學,但幾乎不含一絲一毫的形而上學氣息;這是人學,但同那種以考據為主的人類學毫無共同之處;它不是歷史專著,但處處充滿了歷史意識,積澱了幾千年人類歷史的深層經驗。薩特沒寫這部書前,沒人能寫出這樣一部書;他寫出這部書後,人們又覺得早就應該有這麼一部書了。
《辯證理性批判》有一個基本概念是“匱乏”;關於匱乏的思想是薩特人學理論的基石。在薩特看來,人類社會一直處於匱乏之中。“整個人類的發展,至少到目前為止,都是在同匱乏作艱苦的鬥爭。”“實際情況是,經過幾千年歷史,世界四分之三的人口仍然是處於營養不良的狀況。因此,儘管匱乏具有偶然性,它是一種十分基本的人類關係,對於自然和人來說都是這樣。”(《辯證理性批判》英文字,第123、123…124頁) 在當代,人類社會的特徵仍然是匱乏。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他把匱乏理解為人類歷史的根本關係。
初看起來,薩特所說的匱乏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