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4/4 頁)
變化。但是卻忽視了原有企業的持續發展和民營經濟的增長。經濟的外部拉動是重要的,但長期看,更重要的是內部增長及其機制。凡是具有經濟活力和持續發展潛力的區域,都是企業發展較快,政府體制比較合理,營造了持續發展的機制環境。所以還要繼續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和經濟的民營化程序。
在轉變政府職能方面,需要繼續推動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以及政府與市場中介組織分開的改革,進一步界定政府職責範圍,強化各級政府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減少行政層級,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完善重大事項專家諮詢、社會公示和聽證以及決策失誤責任追究制度。以便地方政府更有能力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在促進民營經濟發展方面,要鼓勵和支援民間力量參與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最大的成就是政府管制的市場化機制和民營經濟的快速發展。抓大放小,抓大放中,抓特大放大,絕大多數的企業已經放給市場,由民間經營了,同時又生出了大批的民營企業。如果沒有民營經濟的大幅度介入,就不會有中國經濟的活力。將來15年,如果沒有民營經濟的健康發展,也不會有中國經濟未來的持續發展。將來,政府經濟還要繼續向民營經濟發展。但民營不完全等於私營,因為其中有集體經濟的部分。所以,還要繼續消除制約民營經濟發展的體制性障礙和政策性因素,繼續完善政策措施,鼓勵、支援和引導民營經濟發展。應支援民營企業參與國有企業改革,進入金融服務、公用事業、基礎設施等領域,進一步完善金融、稅收、信用擔保、技術創新等各方面的政策,推動民間投資,提升經濟活力,在經濟體制多元化的架構下,促進經濟的健康持續增長。
張國有,北京大學,本文選自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的《大國策》叢書。
比較優勢、自主創新、經濟增長和收入分配(1)
比較優勢、自主創新、經濟增長和收入分配
華民
最近一段時間以來,在中國的經濟學家之間,以及經濟學家與自然科學家之間,乃至經濟學家、自然科學家和政府決策者之間正在展開著一場影響中國未來發展的爭論。爭論的核心問題是: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中國究竟是走依靠比較優勢來推動經濟增長的道路,還是走依靠自主創新來促進經濟增長的道路?很顯然,要對這樣一個問題做出科學的解答,不匯入經濟福利分析可能是無解的。為此,本文試圖引入收入分配的概念,透過福利分析來使人們弄清楚中國究竟應當選擇什麼樣的路徑來發展經濟、參與國際分工和貿易才是對於國家和人民都是有益的。
比較優勢競爭和自主創新競爭的區別與聯絡
在對外開放經濟的條件下,一個國家參與國際競爭大致可以選擇兩種不同的方式:一種方式就是依據比較優勢理論,從一國現有的要素稟賦結構出發,尋找由本國供應量最為充足的生產要素生產的產品參與國際分工與貿易,以低成本生產優勢來提高國際競爭力;另一種方式就是透過自主的技術創新來提高本國的國際競爭力。
在這裡我們首先需要弄清楚的問題是:這兩種不同的國際競爭方式究竟有什麼區別?它們之間又有什麼聯絡?只有搞清楚了這兩個問題,我們才能對中國究竟應當以什麼樣的競爭策略參與國際分工和貿易這樣一個重要的問題做出準確的回答和選擇。
比較優勢與自主創新的區別大致可以概述如下:
比較優勢競爭和自主創新競爭的第一個區別在於:前者是在不改變現有稟賦結構的基礎上,發揮本國充足要素的成本優勢來提高國際競爭力,並實現經濟增長的;後者則是透過技術創新在改變本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