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2/5 頁)
人也還只是個沒有長大的孩子。
但沒有長大的孩子在經歷過“”後一夜之間長大了,成熟了,並且做出了令人驚歎的英雄豪舉。
張亮是德陽羅江人,當過兵,1988年入伍,在瀋陽軍區後勤某部當專車司機。2001年轉業回家,東不成西不就地晃盪了幾個月後,進了綿陽電業局。2006年工作變動,到了北川禹裡巡檢站,當了巡線員,工作還是同在部隊上一樣——負責開車。
一
一輛滿面灰塵的小麵包車停在這個叫做“禹裡”地方,車門開啟,扛著大包小包行李的乘客陸續下來。
最後下車的是兩個小夥子。其中一個面色白淨的在一堆面龐黑紅的山裡人中,顯得格外特別。
這兩個小夥子就是張亮和他的新同事。
這是2006年11月的一天,天氣象這個季節大多數的時間一樣,陰沉著,張亮的臉也陰著。車子在狹窄彎曲的山道上行駛的時候,他的臉就開始漸漸地“多雲轉陰”了。
站在塵土飛揚的鄉間土路上,從寬闊平坦的綿陽市,到現在這個實在是不起眼的小鄉鎮,其實總共不到兩個小時,但卻象是隔著兩個世界。
他抬頭看看,天陰著,雲很厚,天就顯得格外低,好象沉沉地壓在自己的頭頂上。
從綿陽,到北川,他的心就往下沉了一大截,從北川,再到這個禹裡鄉,他覺得心都掉到底了――這個著名的“大禹故里”顯然是不太符合張亮原先的預期的。
坐了幾個小時的車,又帶了不少東西,下車後的張亮滿心希望能看到單位的招牌的,結果踩著泥濘在小鎮上轉了幾大圈,衣服都溼了,不知道是霧氣雨氣還是汗氣濡的,結果也沒有找到這個叫做“新界巡檢站”的地方。
他們打聽了好幾個人,對方都搖頭。
這也難怪,這本來就是個新建的巡檢站,他們就是奉命到這裡來開展工作的。工作還沒有進行,當地的百姓,當然完全搞不明白了。這畢竟是個冷僻的專業,不象超市、手機通訊鋪子那樣引人注目。
怎麼辦呢?只有再繼續找。他們打起精神,繼續在街上轉,一直找了快兩個小時,把個不大的小地方都轉了個遍了,才在一個街角,看到了那個不起眼的小招牌。等他們疲憊地走進巡檢站時,站內的簡陋更讓張亮最後的一點信心都失去了,他丟下了行李,坐下來,接過一杯不冷不熱的水,猛灌下後,長長地吐了一口悶氣。
在德陽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張亮,之前也不是不知道有個北川,雖然沒有去過,但聽人說過是個盛產水果、山珍、礦藏的富裕之地,那裡的羌族人勤勞能幹,兩山夾一帶水的小縣城是秀美多姿的。分他到北川禹裡站時,他倒沒有什麼想法。年輕人嘛,在哪兒都可以幹。
但是,他沒想到走進來一看,所謂北川不過是個小縣城而已,樣子土裡土氣的,且這個名氣很大的“大禹故里”也就只是深山中的一個小村落一般。四周群峰再翠綠,流水再清澈,他也覺得沒有興致了。
曾經當過兵(2)
儘管有些失望,但休息過後,張亮還是馬上站了起來,把東西安置好,熟悉環境。第二天,就投入工作了。
張亮畢竟是當過兵的人。
當過兵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能吃苦,守紀律,服從命令。張亮就是這樣的人。年輕人總是容易情緒波動的,儘管對現在的工作環境心理上有較大的落差,但是一旦成為現實後,他也是個很會調節自己的人,幾天之後也就隨遇而安了。
他的工作是開車,起初要不斷採購一些東西,採買生活用品啦,拉運器材裝置啦,來往接送人取送檔案什麼的,然後主要的工作就是拉著同事一起巡線。總而言之,做為唯一的司機,站上只要用到車的地方都是他去。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