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部分(第3/4 頁)
召集眾卿,就是想聽聽你們的意見。”
劉泰的口氣很溫和,表情也很溫和,雖然是自稱為”朕”,但神色語氣間卻並無帝王那種不怒自威的氣質,與其劉備相比,當今的皇帝顯然是一個偏文氣一點的皇帝。
不過,在群臣之間也流傳著一種對小皇帝不太尊敬的看法,那就是“文弱”。
“如今滅魏已逾兩年,中原安撫已定,人人思盼國家統一,而吳國又逢大災,上下人心惶怕,兵民飢疲,此正是天伐吳之機,臣以為陛下此時正當下令揮師南下,一舉掃平逆賊,則此不世之功一成,陛下必當成為我大漢中興之主。”
丞相諸葛亮第一個站出來,以一種不容置疑的口氣,表明了自己力主伐吳的態度。
諸葛亮一表態,自方紹以下諸臣,盡皆紛紛請求皇帝下令伐吳。
朝廷上下,鬥志激昂之氣,對於一個君主而言,見到臣下們這般用命,理應高興才是,但劉泰的臉上卻流露著幾分憂慮之色。
群臣表過態後,劉泰輕咳了一聲,淡淡道:“眾卿的鬥志固然可嘉,只是朕以為,天下百姓飽受戰火荼毒,而今好不容易北方一統,南北兩國偃旗息鼓,當時時節,正當休養生息,讓天下百姓享受太平之日,如果重啟戰端的話,只怕天下百姓不知又有多少要家破人亡,朕實在是餘心不忍。”
劉泰這一番話,倒確實是一番’仁君的言論,不過卻討得大多數臣子們的不喜。
有人相升官,有人相發財,有人想名垂青史,靠的是什麼?當然是戰爭。
一打起仗來,帶兵衝鋒陷城,攻城掠地的武將軍自然有的是軍功,坐鎮後方,供給糧草,排程民夫輸送後勤的文官的功軍,自然也少不了。
打仗打得就是錢,糧草、衣甲哪一樣不要錢,在場的大臣們,誰家不是有家族產業的大戶,到時候軍隊買糧買衣,天價釘單一來,錢自然是嘩嘩的往腰包裡流。
再者,一打仗,物價自然要跟著上漲,就算家裡的貨不賣給軍隊,放在本地市場上賣,那也是大賺一筆。
當然,這都是私底下的利益,明裡來講,天下一統乃是國之大計,於公於私都是不必行之。
可是眼下,這位年輕的皇帝卻偏偏不想開戰,大臣們自然就不樂意了。
“陛下仁慈,實在萬民之福,不過凡事也當有長遠之計。俗話說天無二日,民無二主,我國與吳國之計的和平,只是短暫的表象,兩國的戰爭終究無法避免。此時趁著吳國內患發兵,雖然百姓會遭受傷害,但那只是短痛,滅吳之後換取得將是子孫後代萬世的太平。倘若貪圖眼前的太平,錯過這絕佳的機會,待吳人緩過勁來,將來兩國之間世代爭戰不休,此等長痛,又不知要禍害多少百姓。所以,長痛不如短痛,懇請陛下下旨發兵滅吳。”
說這番長篇大論的人正是方紹,而且他的口氣之中,還有幾分教育皇帝的意味。也難怪,如今方紹名望與權勢甚重,而且又是皇帝的的啟蒙老師,以這等口吻對待皇帝也不奇怪。
劉泰給方紹這般一教育,心裡邊就有點不高興,不過卻不敢表現出來。
方紹的話亦是道理充分,劉泰也並非不明白,只是他還是不願見兵戈再起。
往好聽裡說,他這是仁慈,其實,真正束縛他不敢開戰的,卻是內心中的恐懼之心。
劉泰不同於他的那位哥哥劉禪,當年劉禪剛剛懂事之時,正是劉備四方征戰的時代,劉禪見識過戰爭的可怖,而劉泰自記事起,就坐享太平時日,從未經歷過那血與火的考驗。
而劉備年少得子,對其又相當的充溺,劉泰自幼養尊處優,見到得部是陽光,這使他為人和氣仁慈的同時,也在他的性格上烙上了軟弱畏兵的印子。
先前初登帝位,所有事都有母親和諸輔政大臣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