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4/5 頁)
一些女作家說,我活著就是為了寫作。這句話多麼讓人生討厭,或者變一種說法,我是為了寫作而活,寫作的女人最可怕,如果她真的這麼想,就會把一切玩於股掌之上,它會顯得過分不真實,矯情,顯擺。更真實的東西應該是愛情或者生活,真正的寫作一定是在人性之上,超越了靈魂,而不是附風雅,不要把寫作當成宗教和聖經,那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這兩個女作家做到了這一點。
我記得很多年前我看到過一個女作家寫她和男人的交往,甚至很多細節都很細膩,我一直忍著。這是多麼恐怖的事情,一段男女之情淪為一個女作家的寫作素材,男人會不寒而粟。
不要為寫作而寫作,而要堅持自己,哪怕是條田野蠻的魚,哪怕被腐蝕侵略掠奪。
個性太強的人不容易幸福,如果張愛玲當年原諒了胡蘭成,也不至於孤獨終老,憂傷絕望。她更是一條田野蠻的魚,在自己的曠田野裡蠻,雖然是最另類的行為藝術,但是,她卻承擔了太多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看米蘭昆德拉《布拉格之戀》時,我想起一句話,我們的生活裡來的殘廢之物,有好的,也有壞的,在幽暗的河水裡慢慢下沉,直到消失在深處。也許我們一直在慢慢下沉,沉到最黑的黑夜裡,才能做一條魚。
我們渴望做一條魚,在綺年流影裡,找到自己的河流或者大海,但大多時候,我們始終在岸上,一直渴望到死。
所以,當看到女人成為田野蠻的魚時,其實我們大多時候只是一個喝彩者,為她們的文字或者愛情,那些文字,尖銳而疼痛,那些愛情,帶著空靈和深,他們不是凡人中的柴米夫妻,而是一直行走在邊緣上,我們望其項背。
伍爾芙自殺的時候,我不知天是不是黑了,可是我知道,一條魚永遠沉到了海底,她,終於安靜了。
為永遠而畫
更新時間2009…7…3 15:10:52 字數:1885
在羅曼羅蘭的筆下,法國畫家、巴比松畫派的代表人物米勒是這樣的:他彷彿是屬於另一個時代,來自另一個民族,來自另一個時代,並且具有與眾不同的思想形態,他在法國藝術中獨一無二,而且幾乎像一個外國人。
我想這真是最高形式的褒獎。還有比藝術的獨一無二更可貴更難得嗎?那幾乎是所有追求藝術人們的最高追求!
少年的米勒已經知道了美與哀愁,他喜歡在田野間用木炭作畫,那對美的追求幾乎是自然的、天生的!當他的父親把他帶到巴黎大畫家莫希爾面前,莫希爾批評了他的父親:你如此天才的兒子怎麼能長期在鄉下畫畫,你罪過不小!而米勒的祖母路易莎朱梅琳對他影響至深,她曾經對他說:米勒,你要當大畫家,要做一個善良的人,要為永遠而畫!
這句話決定了米勒的一生。
要為永遠而畫!這有多麼難!
那時的風氣是畫體女子的裸體和王侯貴人,只有這種畫才有市場才能賣出去!而彼時米勒已經結婚生子,貧窮一直糾纏著他。飢寒交迫,麵包,柴火,最低的生活維持都這樣艱難,而他這樣喜歡著畫畫,他只想為永遠而畫!
他的妻子卡特琳娜勒梅爾,溫柔而堅定地說:我不怕吃苦,你為永遠而畫吧,神會保佑我們的!相比較那些當了大畫家的情人們的女人,卡特琳娜勒梅爾不美麗不風情不嬌媚,甚至不會刺激畫家的藝術神經,可是,她卻給了他最堅定的溫暖,在讀到舒婷的《致橡樹》時,我總是會想起這對相濡以沫的畫家夫妻來。
他們始終一家過著食不果腹的生活,每天只吃兩餐粥和幾塊粗麵包,柴是卡特琳娜勒梅爾親自拾來的,菜是她自己種的,在以後長達數年的艱苦卓絕的日子中,是她給了他最有力的支援,撫養著九個子女,想象吧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