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部分(第4/4 頁)
似乎也不太好吧。
老荊還等著院長幫手呢,好半天不見聲響,也偏頭過去看。
滿紙的英文,頓時把老荊給嚇住了。
他的英語水平比中老年院長要好一些,認真讀了幾句,就確定上面的句子不是胡編的。
偏偏老荊不願意承認,說道:“這也不能證明是你寫的吧。”
楊銳“呵呵”的笑了兩聲,論文裡的句子張口就來。
實際上,用英語寫論文比用英語寫作文要簡單的多。論文不講究才華,能把話說清楚就行了。
全世界各國學者在英語期刊上表文章的非常多,有鑑於此,撰寫論文的英語自然而然的變成了一種模組化的英語,它有一些固定的句式,只要背熟了它們,就可以簡單有效的說明自己的意圖,最難的語法關也就算是過去了,剩下的英文詞彙,已然變成了填詞遊戲。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用英文書寫論文,更像是中國的公文寫作,雖然看起來句子很多,句子很難,可套話較多,用不著每句都自己去想。
練熟了這種方式,寫論文是沒問題了,英語日常用語反而不夠齊備。可老荊等人不懂啊,望著一排又一排既生僻且長的單詞,陷入了濃濃的不自信當中。
第68章 歡迎來做客
楊銳所在的三號實驗室裡並不是只有一臺紫外分光光度計,原子吸收儀和紅外分光光度計,以及一些小型裝置也放在這間教室大小的房子裡。
每天白天,用到這些裝置的研究員來來往往,到了晚上,頻率立刻降低許多。
做實驗是要用經費的,除了楊銳這種堪稱土豪的學生,一般的研究員只能用有限的資金去做有限的工作,加班做實驗熬燈費油,也不能所有實驗室都開著配合,所以,此等奢侈的行為,在煤科院裡是很少見到的。
來的人多了,自然有人注意到楊銳的存在,偶爾就會有人上來聊天。
楊銳的心理年齡過3o歲,又有研究生的經歷,與這些常年呆在研究院裡的研究們其實很處得來,一來二去的,他就認識了好些人。
到了週末,三號實驗室每天已經能夠聚集起一個近十人規模的小沙龍,一群人有討論專業的,有討論實驗的,也有討論儀器和八卦的。
楊銳年紀最小,專業提供茶水。這年月,既沒有行業論壇讓你看,也沒有微信之類的朋友圈,你想了解圈子裡的訊息,就得透過這樣的途徑。
煤科院的研究員們有同事有同僚,自然能夠得到許多楊銳得不到的訊息,而這些八卦和行業進展,恰恰是楊銳目前最需要的。
他想接二連三的表論文,總得了解自己表的論文是越了時代,還是落後於時代,甚或有沒有重複。
8o年代雖然沒有學術搜尋一類的網路資料庫,但學者們其實更關心本專業的研究進展,許多人不用查期刊,就能說出目前的最新論文是什麼樣子的。
不過,國內的論文大家說的明白,國外的論文就很講了,許多人也是透過國內論文的轉述來了解的。
這時候,楊銳的另一個作用就體現了出來。
“小楊,你看看這篇說的怎麼樣?”瞅著楊銳的實驗空檔,就有中年大叔遞了影印紙過來。
國外的期刊非常貴,有的一本要上百美元,不是想買就能買的。於是,許多國內的學者就會拜託出國的熟人郵寄一些影印件,看不懂英文資料的還要想辦法找人翻譯,現在多了楊銳這個選擇,令許多人很高興。
楊銳也是來者不拒,他獲取資料的來源很少,看一些國外最新期刊也有好處。
不過,他翻譯期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