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部分(第4/4 頁)
撤回武昌、漢陽、荊州等重鎮。堅壁清野,勿讓明軍各個擊破。白白損失兵力軍資。同時請羅繡錦讓制下的武昌、漢陽駐軍抓緊備戰,並及時遣使去往京師報告湖北戰情。一旦明軍主攻方向為荊州,武昌、漢陽之軍當及時來援,而若是明軍主攻方向為武昌、漢陽。自己也定會率荊州之軍全力東進支援。
此外。尚可喜又派快馬先行趕回荊州,讓沈志祥、鄭四維抓緊時間,將荊州周邊縣城駐軍、府庫錢糧轉移回荊州,並儘可能多募集鄉勇壯丁共同守城。
一道道軍令頒下過後,稍得喘息的尚可喜才突然發覺自己腦子裡的弦繃得是多麼的緊。不管他願不願意承認,龐嶽在他的意識中已經成為需全力應對的勁敵。
尚可喜的決定也並非所有人都贊同,正當他決定率軍拔營南下之時,一位新近投入其帳下的幕僚聞訊後。趕緊前來勸阻:“王爺!襄陽城內叛賊已成強弩之末,王師只需再稍加力度。此城旦夕可下!為何偏要在此時撤走萬餘精兵,給叛賊以喘息之機?”
事實上,不僅這位幕僚如此看,軍中諸將持有此觀點的同樣大有人在。只是軍中將領們深知尚可喜剛愎自用、心狠手辣的習性,大都不敢講明而已。而這位幕僚頗具膽識,又兼之是新近投入尚可喜帳中,因此反倒沒那麼多顧忌。
由於長期以來一直襬著禮賢下士的姿態,尚可喜剛聽到幕僚如此勸阻時,倒也有幾分耐心解釋:“先生勿急,本王如此決定,自然已經過深思熟慮。眼下,偽定武侯龐嶽已率偽明大軍北犯,而荊州防守兵力稍顯不足,恐難擋敵之兵鋒。我軍若還遲滯於襄陽城下,萬一荊州有失,湖北局勢之糜爛必定一發不可收拾。若是如此,我軍即便能蕩平襄陽叛賊,於大局又有何益?”
幕僚急道:“王爺此言差矣!所謂欲攘外者必先安內,我軍唯有先徹底蕩平襄陽叛賊,方能後顧無憂、全力以赴迎戰北犯之敵。王爺此時南下,攻城力度一弱,城中叛賊必將重振囂張之氣,甚至有可能再度突圍殺出,牽制我軍本就並非充裕之兵力。屆時,王爺即便在荊州擋住偽明大軍,後方也將不得安寧,進而導致腹背受敵、軍心受損,此乃得不償失!”
“先生卻是多慮了!本王雖然揮軍南下,但孫軍門將督率張、高兩位總兵繼續攻城。正如先生所言,城中叛賊既已成強弩之末,又能抵擋得了多久?等襄陽一破,孫軍們便會率軍南下與本王會合,屆時又何有後顧之憂,何來腹背受敵?”
“兩軍對陣,貴在士氣。是所謂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士氣可顧不可挫也!如今我軍破城在望,王爺卻下令撤軍,如此,我軍士氣豈能不為之一墮?又所謂此消彼長,我軍士氣一墮,叛賊士氣則必將高漲,尤其見王爺率軍南撤,必知其援軍已至,絕境逢生豈能不拼死頑抗?是故雖有孫軍門等部尚在,也將是於事無補!”
“先生的意思無非是怕襄陽叛賊不能及時蕩平,從而擾得我軍後方不靖、又牽制我軍兵力,使得我軍腹背受敵、不能全力應敵。可本王也要請教先生,若是荊州有失,偽明大軍往襄陽方向直撲而來,那我軍便不是腹背受敵、便無後顧之憂了嗎?”尚可喜已經有些不耐煩了。
幕僚卻依舊不肯放棄:“襄陽近在咫尺,而偽明大軍尚在千里之外,王爺舍襄陽而趨荊州,是為捨近求遠也!又且襄陽叛賊為弱、北犯之敵為強,王爺不先剿滅襄陽叛賊,而先迎戰北返之敵,豈非舍易而求難乎?捨近求遠,不可謂明。舍易求難,豈可為智?更何況,荊州城池宏偉堅固,又有續順公、鄭軍門親自鎮守,縱使偽明大軍抵達城下,短時日內也難有作為。換而言之,若是續順公、鄭軍門憑堅城亦抵擋不住偽明大軍,王爺即便親自揮軍南下,又有何益?”
“住口!”尚可喜�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