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部分(第4/4 頁)
,這些地方已經是元蒙的大後方,且是算的上是老巢了,此時的蒙古貴族慢慢已經開始漢化了,更重要的是,那塊地方忽必烈活動中心。忽必烈汗時被調到了西南,此後便在那裡紮下了根,當上了雲南王(皇上封的是咸陽王),不過這位來自中亞的色目貴族,倒還真是個能人,他在雲南重視展經濟同時也重視宗教事業,兩手抓,兩手都很硬,多種史料證明此人在當時做了不少好事,以至於死的時候,百姓巷哭,他在當時的影響還不止於此,連交趾王都派使者過來祭祀,這個使者,有文獻記載說他當時非常難過痛不欲生“號泣震野”,人才呀,號泣震野,一是會哭,不只是泣還有號,就是邊哭泣邊喊叫,喪考妣不過如此,震野,可見中氣之足,沒唱歌劇浪費了。鄭和祖宗死後,當時的元世祖明令,雲南墨守其規,不可輕改,雲南人給他立了宗祠,據說到中華民國時期宗祠才廢棄。
傳到鄭和父親的時候,鄭和家族已經成了元朝回族人中第一大世家,其父馬哈只封滇陽候,另外要說的是,鄭和的爺爺和爸爸都去過聖城麥加,這對於一個穆斯林來說,非常重要,同時以此可以知道,鄭和對海的認識,並不是真正見到海後才有的。
顯赫的家世給鄭和帶了來無盡的創傷,藍玉打進雲南的時候,家破了,長輩男的幾乎殺光,女的賣入勾欄,小男孩割了小做了太監,就這樣,馬三保這個堅忍而有遠大志向的小太監誕生了,19歲時太監馬三保被燕王朱棣看中,選來做了個貼身侍衛。事實證明,馬三寶小太監非常能幹,本來只是端茶送水,後來傳遞公文,還是年少時家裡打的底子呀,馬三保是個有文化的太監,朱元璋是不喜歡太監的,他認為,太監認了字就有可能會禍亂朝綱,因此明朝初年,能數的出的名太監也就鄭和一人。牛人就是牛人,老朱目光如炬,其不肖子孫居然後來要請人教太監認字,結果一個自閹入宮的私塾老師,直接把明朝帶進了土木堡之變,皇帝都被人家捉了去,此役是明朝對北用兵的一個轉折點,自此明初對馬背上的民族的心理優勢蕩然全無。轉回來,馬三保肚子裡的墨水和他的膽識,在靖難之役中大放異彩。
話說,靖難時局,北軍南下,與鄭村壩遭遇南軍,數十萬人激戰數日,橫屍累地,血流成海,成膠作狀,與北軍不利,太監馬三保進言,徑取南軍主帥中軍帳,趁其挪移之際,以奇兵攻其兩翼,燕王擢命其為部將參戰,是役大敗南軍。馬三保正式進入朱棣的視野,登上了明朝的歷史舞臺。
王動穿越後是1406年也就是永樂四年,而這會是永樂五(1407)年春,此時的鄭和已經帶著27800人出洋去了,這是他的一下西洋,“原來這會鄭和還在海上”張科回到京城後,馬上開始刻意打聽鄭和,結果現自己真的慢了,王動遠在長沙府,都能洞察天下事,自己在京城,這麼大個事,經王動提醒叮囑,才現鄭和已經下海了。原來,京城是有一個造船廠,但這個船廠也是軍事機密,朱元璋在對陳友諒的水戰中充份認識到了戰船本身對戰爭的決定性作用,因此非常重視,而朱棣暗託尋訪建文帝和宣揚武功的目的在沒成事之前,也不想太高調。因此都是悄悄進村,出聲的不要。永樂三年六月十五乙酉(1405年7月11日)奉成祖命,鄭和從京城龍江港起航,經蘇州太倉出海。
而且張科一打聽才現,鄭和不是第一次下海,此前還出過一次洋。其實此事張科有聽說過,但真的沒太在意,此時回想,才記起,鄭和此前是還出過一次洋,那次是東洋。記得曾經有幾位大人在瀟湘記吃飯,大談倭國,他們笑的是日本國的什麼將軍抓了幾個日本海賊,送來大明朝,皇上沒理,讓他們自己弄回去審,結果,日本官員居然在回國的路上就把那二十多個海賊蒸殺了。張科就記住了個蒸殺,即將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