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講】(第2/7 頁)
相,次第遷流,終而復始?
這段的經文分成兩小段,第一段是富樓那尊者引用佛陀的開示。他說,世尊!正如您老人家前面的四科經文說的,在十法界的世間當中,這一切的有為諸法,包括了六根、六塵以及六識的種種的作用,乃至於產生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這種種的色心諸法,這種生滅變化的因緣法,你說它們是相妄性真的,它們的相狀是生滅的,但是它的本性卻都是我們眾生本具諸佛所證的如來藏妙真如性,都是清淨本然的。這正是佛陀前面說的會事入理的觀念。這一段是引用佛陀的法語。
第二段正式說明心中的疑惑。那麼,“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呢?也就是說,既然我們眾生本具的如來藏妙真如性是清淨本然的,是離一切相的,那麼怎麼就能夠產生眾生的依正二報,這種身心世界、這種有為諸法呢?產生有為諸法以後,又會產生一種次第的遷流變化,乃至於終而復始相續地迴圈不斷,包括有情眾生的生老病死,無情世界的生滅遷流。
這一段經文的大意是說,在二乘人的觀念當中,既然心性是無為法,身心世界是有為法,怎麼一個無為法能夠創造一個有為法出來呢?這是二乘人心中的迷惑。
這一點我們簡單地說明一下。我們講到現前一念心性的時候,它不是有為法,但是它也不是無為法。我們不像二乘人,二乘人講空性,那真的是無為法。我們講心性的時候,它不是有為,也不是無為。因為它隨緣不變,是跟無為相應;但是它不變又隨緣,又跟有為相應,所以它是亦有為、亦無為,非有為、非無為。
從這段經文當中我們可以知道,二乘人對於心性的隨緣不變之體是認同的,但是對這個不變隨緣之用產生了疑惑。也就是我們前面說的,這一念清淨心能夠“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能夠受業力的熏習而變現身心世界。隨緣的作用這一部分,二乘人的確是產生了障礙。就是,既然清淨本然,又怎麼能夠變現這些山河大地,變現出來以後它又不斷地流轉?這個是說明理違事難。
壬二、從七大文中起相違性難
第二個疑惑,是從七大的經文當中產生了事相違背理性的這樣一個難問。
我們講一下這個理跟事。本經要講到理的話,那都是講心性,以不變為理,心性是不變。講到事相,就是講身心世界。前面是說一念心性是怎麼變現成身心世界,理違事難;這段“相違性難”是說,身心世界又怎麼能夠回到一念心性?前面是說一心怎麼產生萬法,這個地方是萬法又怎麼能夠迴歸到一心。這個地方產生了障礙。
我們看經文。
【圖二】
又如來說,地水火風,本性圓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世尊!若地性遍,云何容水?水性周遍,火則不生,復云何明水火二性,俱遍虛空,不相陵滅?世尊!地性障礙,空性虛通,云何二俱周遍法界?
第一段的經文也是引用佛語,說,世尊您老人家在“七大”當中講到一個觀念說,地水火風乃至於空大。當然,身為七大,相狀是生滅的,但是它的本性,所謂的如來藏妙真如性,是圓融無礙、是周遍法界,而且是湛然不動、是不生不滅的。相狀是生滅的,而體性是不生滅的。這個觀念是佛陀前面說過的“相妄性真”,這個沒有問題。
這以下就正式地說出他心中的疑惑,說:“世尊!若地性遍,云何容水?”身為一個地大,地大的體性是堅固的,是一種障礙的,而水的體性是溼潤的,有地大就不能含容水了,有水就不能有地大。在二乘人的觀念,是認為地、水這兩種性質是互相障礙的,那你怎麼能夠說是相互圓融呢?這是第一個問題,地、水的兩個法門的互相障礙。
再看第二段,這一段是講到水火之間的障礙,說“水性周遍,火則不生”。說水大是一個溼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