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講】(第2/8 頁)
就能夠有所突破,不必經過這麼的辛勞,經過這樣一個長遠的二乘的路,再回小向大,這要很長的時間。
我們看佛陀的譬喻。
【圖二】
辛二、喻
譬如有人於自衣中,系如意珠,不自覺知。窮露他方,乞食馳走,雖實貧窮,珠不曾失。忽有智者,指示其珠,所願從心,致大饒富,方悟神珠非從外得。
“知真本有”,要怎麼去承當呢?這以下講出一個觀念。比方說有一個人,這個人有一個家傳的摩尼寶珠。他要去遠行,就把這個摩尼寶珠用繩子綁在自己衣服的裡面。這個“系”就是綁在裡面。所謂如意寶珠,就是說你對這個寶珠做任何的祈求它能夠所求如意。你要一個車子,它就給你一個車子;你要一個房子,它就給你一個房子。這叫如意寶珠,能夠所求如意。這個如意寶珠,他把它放在衣服當中,時間久了,這個人整天忙著外在的事物,就把衣服裡面的如意寶珠給忘掉了,忘掉他有這麼一個如意寶珠。當然,忘掉以後他就不會拿出來用。
這樣子有什麼結果呢?“窮露他方。”窮就是貧窮,露就是居無處所。因為沒有如意寶珠的關係,他就流落到他方去,一方面居住也沒有處所,一方面也過著貧窮的生活。所以他必須“乞食馳走”,到處去乞食奔走,才能夠勉強來飽足他的三餐。這個人從表面上來看,從一時的表面來說,是非常貧窮。你看他也沒有住的地方,也沒有豐富的飲食,表面上很貧窮,但是實際上他衣服上的如意寶珠並沒有失掉啊,他只是暫時沒有把它拿出來而已。
“忽有智者,指示其珠,所願從心。”假設有一個有智慧的大善知識,能夠以種種的方便來指示說:哎唷,你的衣服裡面有一個如意寶珠啊,你為什麼不拿出來用呢?你為什麼一天到晚要向外去攀緣這些外在的東西?你應該回過頭來去找你的如意寶珠才對呀。
找到如意寶珠有什麼好處呢?“所願從心。”這個時候他就能夠滿足心中所有的願望,有種種的功德法財,成就大富大貴。這個時候他才能夠真正覺悟:原來如意寶珠並不是從外面而得,它是本來就在衣服當中,是把本來的東西顯出來而已。
如意寶珠並非外得,這一句話蕅益大師說,就是解釋了前面為什麼說你不必經過多生多劫的辛勞的修證。當然,這個地方,蕅益大師說不適合凡夫。因為凡夫的事修太薄弱,還要經過一段時間的懺悔業障、積集資糧的戒定的燻修。但是二乘人戒定基礎已滿,他為什麼一直停留在阿羅漢,不能成就諸佛的功德呢?他只就是缺乏一念的理觀,不敢去直下承當他自己本具的所謂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他不能夠直下承當而已。
這個“直下承當”,在禪宗裡面是很強調的。因為我們習慣跟妄想在一起,就像一個人已經習慣了一天到晚去跟人家乞求,認為自己就是一個做乞丐的種性。在禪宗公案裡面有一個趙州禪師,他非常用功,“趙州八十猶行腳,只為心頭未悄然”。八十歲的時候還到處參訪善知識,因為他對內心的“達妄本空、知真本有”還沒有很真實地明白。他到處行腳,後來有一天他的腳就踢到一個石頭,這個石頭就“啪”碰到一根竹子。碰到竹子產生這樣的聲音的時候,他突然間開悟了,一念的迴光返照,他開悟了。他說,踏破草鞋無處覓,得來全不費功夫。踏破草鞋無處覓,是指他在迷的時候。跟妄想在一起的時候,他真的是踏破草鞋無處覓。當他跟妄想在一起的時候,他找真啊就找不到,怎麼找都找不到,找了八十年都找不到。但是他後來聽到那個聲音,“啪”一聲的時候,迴光返照的時候,哎唷,當下就是,得來卻全不費功夫!他悟的時候“即妄是真”,剛剛打妄想的心就是真。
大家要去體會這個為什麼叫作真妄不二,迷的時候全真成妄,悟的時候即妄是真。我印象很深刻,我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