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講】(第2/7 頁)
我們的常住真心,這就是我們的一個依止處。
我們看第十科。我們把這個標題解釋一下。“破和合、非和合餘疑。”身為常住真心,它本身不是和合的,但是它也不是非和合。非和合就是它是分離的。就是說,我們這一念心、真實的心性,它跟外境或者說跟外在一切萬法的互動,它沒有跟萬法完全地和合,但是它跟萬法也沒有完全地分離,它是不即不離的。這種中道的思想,是阿難尊者心中最後剩餘的疑惑。佛陀必須把它破除,破除阿難尊者對於和合跟不和合這種兩邊的執取,來說明我們眾生的心性是離一切過非的,沒有這種著空、著有的兩邊的過非,而且是“法爾現證”。也就是說,我們基本上是不假一念的分別,就可以當下親證,不假外求。這是眾生自己本具的,不必向外追求。你只要迴光返照,當下就是。這個是整個標題的解釋。
這當中有兩段。我們看第一段的責迷。第二段是徵破。
子一、責迷
我們看責迷。請大家合掌,我們看經文:
阿難!汝雖先悟本覺妙明,性非因緣,非自然性,而猶未明如是覺元,非和合生及不和合。
這一段是佛陀責問阿難尊者心中的迷惑。佛陀說:阿難!你雖然在前面的九番開示當中已經瞭解了我們眾生本具的本覺妙明的佛性,身為一個本覺妙明的心性,它的體性是非因緣的。我們前面講過,因為它體是不變的。這樣,非因緣的觀念就破除二乘迷執因緣的這種障礙,因為二乘人是執著因緣法。在作用上,它也非自然,因為它有不變隨緣的作用,所以破除外道迷執自然的這種觀念。
也就是說,身為一個眾生本具的寂常心性,它是隨緣而不變、不變而隨緣的。這個道理佛陀在前面的九番開示中講得非常的清楚了,阿難尊者也已經懂了。但是阿難尊者心中還有什麼樣的一種剩餘的疑惑呢?佛陀說,然而你卻未能完全明白,當我們這一念心性生起作用的時候、跟外在的人事一接觸的時候,這個心跟萬法的互動其實是非和合、非不和合的。這種中道的道理,你還不能完全明白。
這一段的“責迷”,我們加以解釋。在前面的九番開示,基本上都是阿難尊者先提出一個疑問,佛陀再加以回答。但這一段當中,其實阿難尊者並沒有提問題。古德說,其實這一段是佛陀預知阿難尊者心中的妄執而責問之。也就是說,佛陀不必等待阿難尊者的提問,他預先了知。阿難尊者在心中還有這麼一點微細的疑惑:就是當我們這一念心要深入人事因緣的時候,我們這念心跟外境到底是完全的和合,還是完全的分離?對這種中道的思想,阿難尊者還是有所疑惑。所以佛陀就直接地把它道出來,不必等待阿難尊者的提問,是這個意思。
子二、徵破 分二:醜一、破和合;醜二、破不和合
我們看第二段的徵破。佛陀既然責問,以後就要把它加以徵問跟破斥。這個地方分兩段:第一段是破和合,第二段是破非和合。
醜一、破和合 分二:寅一、牒疑;寅二、正破
破和合,等於是破除因緣的意思,開顯這個不變的體。這當中有兩段:第一段是牒疑,第二段是正破。
寅一、牒疑
首先,佛陀就牒示阿難尊者心中的疑情。我們看經文:
阿難!吾今復以前塵問汝,汝今猶以一切世間妄想和合諸因緣性,而自疑惑證菩提心和合起者。
佛陀說:我現在要開示這個非和合的道理,還是要假借這個前塵的因緣來問你。這個前塵,也就是我們這一念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那個外境的相狀,包括了明、暗、通、塞等種種。為什麼闡明心性要假借前塵呢?因為我們的心性是無形無相的,如果不假借外在的明暗塞通,它是不能加以顯發的,所以必須假借前塵來說明和合跟不和合的道理。為什麼要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