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講】(第3/8 頁)
是無相的陀羅尼,就是本經說的大佛頂性,就是我們的現前一念心性。佛陀這個時候想要開顯以我們一念心性而稱性起修的整個菩薩道,所以叫作“大陀羅尼”。
這一段是“經家敘意”。
辰二、如來誡許
我們看第二段,如來誡許。這個時候,如來一方面告誡阿難尊者,一方面來允許阿難尊者的啟請。我們看經文:
告阿難言:汝雖強記,但益多聞,於奢摩他微密觀照心猶未了。汝今諦聽!吾當為汝分別開示,亦令將來諸有漏者獲菩提果。
佛陀在講正式的法義之前有一段告誡的話。佛陀告訴阿難尊者說:你無始劫來只是一向地強記,靠著你強大的記憶力。因為阿難尊者他有聞持陀羅尼,所以我們說“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難心”。阿難尊者一旦聽聞佛法,他永遠不會忘記,他有強大的記憶力;而且阿難尊者歡喜聽聞佛法,增長多聞。增長多聞,當然會產生很多很多的知識。但是阿難尊者在聽聞佛法以後,心中不能產生一種微密的觀照,不能產生大乘奢摩他的止跟大乘的觀。
我們前面講到,這一部經其實就是講到菩薩的心怎麼安住——菩薩云何應住;第二個,云何降伏其心。這個安住就是一個止,你的心要安住在哪裡;第二個就是空假中的三觀。阿難尊者雖然強記多聞,但是對於大乘的止觀,這個時候心中還不能完全理解。所以這一段是如來的一個“告誡”。這以下“允許”:所以你應該好好地攝耳來聽法,我當為汝阿難尊者加以詳細開示,也希望能夠令將來的有學之人成就大乘的菩提之果。
這一段等於是佛陀在講之前告誡我們:以下的經文,你把它瞭解以後,一定要用這個道理來觀照自己的身心世界。這以下講了很多的譬喻,都是用來觀照的。
其實我們看學術界跟宗教界是不一樣的。你看學術界,它是在分別一些名相,瞭解很多的知識,但是它不認為這個知識跟你的生命有關係,它認為這只是一個知識。而佛法是把這個知識轉成一個觀念,變成一個你生命的觀念,變成你的一個思想。所以,宗教是把知識跟你的思想結合起來,變成你一種生命的力量;學術界它不一定,它可以把這個知識講出來,但是它的想法還是它的想法。兩者是完全不同。
所以,這個地方等於是佛陀要我們依教起觀,要把你所明白的道理,會歸到你的身心世界。是這個意思。
卯二、合明二妄 分二:辰一、直示二妄;辰二、進退合明
好,我們看卯二,合明二妄。這一段就是來說明兩種的妄見:一個是同分妄見,一個是別業妄見,講到兩種妄見。這當中有兩段:第一段,直示二妄;第二個,進退合明。
辰一、直示二妄 巳一、總標;巳二、別釋
我們先看“直示二妄”,佛陀先直接地來開顯這兩種妄見。這當中有兩段:第一個,總標;第二個,別釋。
巳一、總標
看總標。
阿難!一切眾生輪迴世間,由二顛倒分別見妄,當處發生,當業輪轉。云何二見?一者眾生別業妄見;二者眾生同分妄見。
我先把這一段的大意講一下。佛陀在講這一念心性的時候是分成兩部分的:一個是體,一個是用。“體”,我們講過,是不變的部分。那麼“用”呢,我們這一念心性一動的時候,它會受你業力的影響,受你煩惱的影響,所以這個“用”,它就是會有變化。有變化就有差別,你的用跟我的用就不一樣,就有所不同了。有所不同就產生了所謂的“妄見”的問題。
我們看。佛陀說:阿難啊!一切的眾生……這個“眾生”,從當機來說是六道的眾生,但是蕅益大師說,從廣義來說這個地方也包括了九法界眾生。我們姑且以當機來說。一切六道的眾生,之所以會輪迴於整個世間——這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