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講】(第2/7 頁)
這是他轉計的相貌。
阿難尊者把這樣的相貌作出一個譬喻:
所以者何?譬如燈光然於室中,是燈必能先照室內,從其室門,後及庭際。
說是怎麼知道我這一念心在外呢?是什麼理由呢?譬如說,我們今天在一個黑暗的房間當中點上一個燈,這個燈在房間中點燃以後,燈光必定先照了室內的房間,然後從大門再去照了外面的庭園。也就是說這個燈光,它是先照近距離,然後慢慢再照遠距離的。房間裡面比較近,外面的庭院比較遠。這個道理是很清楚的。他用燈光照了由近而遠的道理來作一個譬喻。
這以下合法:
一切眾生不見身中,獨見身外,亦如燈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是義必明,將無所惑。同佛了義,得無妄耶?
一切凡夫眾生這個明瞭分別的心,沒有一個人見到身體裡面的五臟六腑,但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看到外面的山河大地。這個道理就好像燈光,它一定是居在這個房間之外,所以它不能照了房間之內。如此的道理應該是非常的明白而沒有疑惑,就如同佛陀所說的正確圓滿的了義教法一樣。“得無妄耶”,應該是真實而不虛妄的嗎?
“得無妄耶”這句話,古德的註解說,阿難尊者因為前面他提出的話是非常肯定,那被佛陀破斥以後他現在講的話就有一點猶豫不決了,不是很確定,有請佛印證的這一層意思。所以“得無妄耶”,說應該是這樣的一個道理,而沒有虛妄的嗎?他心中有一點不確定的意思。這段是把阿難尊者轉計在身外的一種相貌,跟佛陀表達了出來,叫作轉計。
壬二、破斥。分二:癸一、立例。癸二、正破。
我們看第二段的破斥。佛陀的破斥,佛陀是先安立一個例子,再正式破斥。看立例:
癸一、立例
佛告阿難:是諸比丘,適來從我室羅筏城,循乞摶食,歸只陀林,我已宿齋。汝觀比丘一人食時諸人飽不?阿難答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是諸比丘雖阿羅漢,軀命不同,云何一人能令眾飽。
這個時候,佛陀安立了一個例子:佛陀說,這麼多的一千二百五十個常隨眾的比丘,剛剛是隨從我到室羅筏城去乞食。乞什麼飲食呢?去乞求一種“摶食”。因為古時候印度吃飯沒有筷子,他用手去拿,所以它的飲食是一團一團的。這樣的乞食結束以後,大家就回到了只桓精舍。這是把乞食的過程作一個說明。
以下就是佛陀正式問阿難尊者,說“我已宿齋”。身為佛陀,當然我已經吃飽——這句話意思是說,因為佛是法王,於法自在。在這個例子當中,佛陀不需要飲食,所以必須把佛陀先簡別出來。他跟阿羅漢有所不同,因為阿羅漢是需要飲食的。所以佛陀在僧團當中先把自己簡別出來說,身為佛陀,我已經吃飽了。假設在一千二百五十人當中,只有一個人吃飽了,其他人都沒有吃,那麼一個人吃飽了以後,其他人的肚子會有飽的感覺嗎?他就提出這個問題,說一個人吃,其他人會飽嗎?阿難回答說:“不也,世尊。”這是不可能的。什麼道理呢?這些大比丘雖然內心當中證得阿羅漢果,內心當中都成就我空的真理,但是他所依止的果報體不同,果報體是由業力所成就的。你看阿羅漢,每一個人他入了三昧以後,他的心都是跟我空相應。但是出定的時候,有的阿羅漢長得比較莊嚴,有的比較醜陋。因為他前生造的業不同,所以軀命是不同的。在不同的軀命當中,怎麼能夠說一個人吃飽以後,其他的人都飽呢?這不可能。
這個地方我們解釋一下。阿羅漢翻成中文叫作無生。他能夠做到無生,就是他的生命結束以後,他來生不再受生了,他的生命結束了。但是不能說他無滅,因為他還有一次死亡。也就是說阿羅漢其實叫作心解脫,他的身沒有解脫。他的心已經跟我空的真理相應。他觀察五蘊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