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部分(第3/5 頁)
籍,熟讀背誦法令,習作公文,學習答對,熟習跪拜禮節,在家練習好,以備一旦召去供職就能勝任。為了順應當今風氣不顧先王之道,急於成交就放棄高尚志向,搶著上爬不顧禮義,廢棄經書不想學習。因此古經被廢棄沒人學習,經學暗淡無光,儒生冷冷清清地呆在家裡,文吏則在朝堂上高聲喧譁得意洋洋。“有俗材而無雅度”的讀書人,就跟隨世俗奔走效勞;而有高尚節操的儒生,就處於偏僻狹小的地方,被排斥與疏遠。奔走效勞的人一天比一天顯得靈巧,被排斥疏遠的人則一天比一天顯得笨拙。不是他們能力差,智慧不夠,而是見得少,幹得少,不熟習的緣故。要是自己的腳未曾走過的地方,即使是堯和禹也要問問道路的情況;要是自己眼睛未曾見過的東西,即使是孔子和墨子也要問問它們的形狀。
【原文】
34·7齊部世刺繡(1),恆女無不能;襄邑俗織錦(2),鈍婦無不巧。日見之,日為之,手狎也。使材士未嘗見,巧女未嘗為,異事詭手(3),暫為卒睹(4),顯露易為者,猶憒憒焉(5)。方今論事,不謂希更,而曰材不敏;不曰未嘗為,而曰知不達,失其實也。儒生材無不能敏,業無不能達,志不有為(6)。今俗見不習,謂之不能;睹不為,謂之不達。
【註釋】
(1)部:《太平御覽》卷八百一十五引《論衡》文作“郡”,可從。
(2)襄邑:古縣名。治所在今河南省睢(suī雖)縣。漢時是著名的絲織品產地。
(3)異:這裡作陌生講。詭:隱蔽。這裡是陌生的意思。
(4)卒(cù猝):同“猝”,倉猝。
(5)憒(kuì愧):昏亂,糊塗。憒憒:糊里糊塗的樣子。
(6)有:遞修本作“肯”,可從。
【譯文】
齊郡的人世世代代刺繡,普通婦女沒有不會的;襄邑一般人都會織錦,就是遲鈍的婦女也沒有不手巧的。天天看,天天做,手就熟練了。假使“有俗材而無雅度”的讀書人未曾見過,手巧的婦女未曾做過,生事生手,就是偶爾幹一下,匆忙瞟一眼,即使是明擺著的問題,很容易乾的事,也會糊里糊塗看不清,幹不了。當今評論事情,不說經歷少,而說才幹不敏捷;不說未曾做過,而說智慧不夠,這不符合實際情況。儒生的才幹沒有不敏捷的,職業沒有幹不了的,只是他們有高尚的志向不肯去做。現在社會上一般人看見不願習文書,就說他們不會;看見他們不肯去做吏事,就說他們幹不了。
【原文】
34·8科用累能,故文吏在前,儒生在後,是從朝庭謂之也(1)。如從儒堂訂之(2),則儒生在上,文吏在下矣。從農論田,田夫勝;從商講賈(3),賈人賢;今從朝庭,謂之文吏。朝庭之人也,幼為幹吏(4),以朝庭為田畝,以刀筆為耒耜,以文為農業,猶家人子弟,生長宅中,其知曲折(5),愈於賓客也。賓客暫至,雖孔、墨之材,不能分別。儒生猶賓客,文吏猶子弟也。以子弟論之,則文吏曉於儒生(6),儒生暗於文吏(7)。今世之將相,知子弟以文吏為慧(8),不能知文吏以狎為能(9);知賓客以暫為固(10),不知儒生以希為拙,惑蔽闇昧,不知類也。
【註釋】
(1)庭:章錄楊校宋本作“廷”,可從。下同。
(2)儒堂:指儒家學習經書的地方。這裡指通曉儒家經書。
(3)商、賈(gǔ古):古稱“通物曰商,居賣物曰賈。”這裡是經商做買賣的意思。
(4)幹吏:漢代郡縣中辦理文書的小吏。
(5)曲折:這裡指宅院內房屋,道路的情況。
(6)曉:通曉。這裡是熟悉的意思。
(7)暗:這裡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