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訟卦中的春秋爭霸(四)(第1/2 頁)
九五:訟,元吉。
訴訟,很吉利。
楚國,是個很悲催的諸侯國,吵架沒輸過,打架沒贏過。它在早期便以“不服周”著稱,頭一個不服周天子的統治,在諸侯國中最先自稱為王。它在被秦國滅亡後,依然號稱“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楚國的骨頭硬,是有歷史原因的。
楚人是黃帝的後裔,羋姓、熊氏,先祖在帝嚳時擔任火正,賜名祝融。周成王時期,楚人首領熊繹被封於長江之畔,封地五十里。國號為楚,國都在丹陽(今湖北省丹江口市)。
立國之初,楚國極為貧弱,就連用於祭祀祖先的祠堂也十分簡陋。因為物資貧乏,他們只能到鄰國偷來小牛用作祭品。據《史記·楚世家》記載:“昔我先王熊繹闢在荊山,篳路藍縷以處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矢以共王事。”熊繹帶領國人艱苦創業,他們駕著破舊的牛車,穿著破爛的衣服開墾山林,漸漸在窮山惡水中站穩了腳跟。熊繹一度和中原諸侯一樣,按時進京述職朝貢。他帶著桃木做的弓、棘枝做的箭,這是楚人用於辟邪的特產,跋山涉水朝見天子。不料,熊繹沒有參加諸侯盟會的資格,而是被安排和戎狄首領們一起守燎。諸侯會盟之時會用木柴燃起篝火以照明,守燎,就是看守柴火。
既然周王看不起楚國,將其視為蠻夷而非諸侯,楚國於是“不服周”,對周王室不是很聽話。待國力逐漸強盛以後,楚國甚至對周王室多有冒犯。第六任君主熊渠在位時,大大方方說自己就是蠻夷,所以不必遵守中原的名號。他一度自稱天子,並封自己的三個兒子為王。後來周厲王即位,這人以殘暴好殺著稱,熊渠擔心被周室討伐,暫時取消了王號。公元前704年,楚國第十七任君主熊通稱王,即楚武王。這是春秋戰國時期,第一位稱王的諸侯國。
公元前613年,未滿二十歲的楚莊王熊旅(卒於公元前591年)即位。楚莊王即位時不到二十歲,由令尹成嘉輔佐執政。年輕的楚莊王連續三年不上朝,他白天打獵,晚上飲酒作樂,根本不把國家大事放在心上。公子燮和公子儀趁機叛亂,雖然沒有成功,但楚國國勢已危如累卵。
大夫伍舉和蘇從看不下去了,先後冒死勸諫楚莊王,留下了“三年不飛,一飛沖天,三年不鳴,一鳴驚人”的歷史典故。楚莊王於是整裝上朝,振乾立綱,整頓內政,任用賢能,楚國國力大振。公元前606年春,楚莊王率領大軍,以勤王的名義大搖大擺行進到周朝都城洛陽附近,駐紮在洛水之濱。當時的天子周定王見狀,趕緊派大臣王孫滿來犒軍。楚莊王宴請王孫滿時,詢問傳國之寶九鼎的大小和輕重。相傳九鼎為大禹所鑄,乃是天子權力的象徵。在未得到確切答覆後,楚莊王漫不經心地說:“子無阻九鼎!楚國折鉤之喙,足以為九鼎。”你不要依仗什麼九鼎,楚國只要融鑄兵器上的刃尖,就足夠鑄成九鼎了。一番問鼎中原後,楚莊王率大軍大模大樣返回楚國。他相繼打敗晉國、鄭國、宋國等諸侯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上九:或錫之鞶帶,終朝三褫之。
有時賜予佩玉的皮帶,一天之內三次奪回去。
公元前494年,吳王夫差(卒於公元前473年)率軍與越國戰於夫椒(今江蘇太湖中洞庭山),大勝之。越都會稽(今浙江紹興)被佔,越王勾踐(卒於公元前464年)請降。
吳國,是周王族諸侯國,第一任國君當為周文王的伯父太伯,姬姓。吳國國力在吳王闔閭、夫差時期達到極盛,然後很快盛極而衰,在夫差手中覆滅。
越國則是在夏朝就已立國的諸侯國,國土在今天的江蘇揚州一帶。越國是大禹的直系後裔,其開國君主是夏王少康的庶子無餘。越國國君應為姒姓,為堯帝親賜予大禹。
吳王夫差在征服越國後日漸驕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