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4/4 頁)
果沒有依附工人的勞動,那麼就只能產生如半坡人那樣的遺址,停滯在半坡的高度。夏人的生產剩餘很少,只是依附勞動的方式方才能夠將點滴的剩餘集中起來。
氏族人住在田裡,田裡建有房屋,依附工人住在田外。田外也是氏族的土地,依附工人被允許住在氏族的土地上,要參加氏族的田間勞動,也許三天,五天,依附工人進到田裡採一次粟。這就是維持生命的食物。
依附工人沒有生育權,依附工人中的女人被收留進了田裡,進了田裡依然是依附工人。依附的女人如果生了孩子,孩子還是依附身份,孩子長大了,男孩到田外去,女孩留在田裡做女依附工人。
依附工人住在向地下挖的穴裡,上面搭蓋遮雨的柴草,或者是遮雨的草棚。每天,氏族人帶領工人們去做那做不完的勞動。依附工人如果感到吃不飽,就自己去採集野生的食物,或者去打小動物改善生活。這些都是他們的自由。農時以後是依附工人的快樂的日子,這個時候,不再有繁重的勞動,也不再有蚊蟲的叮咬。
依附工人如果覺得不滿意,可以自由的離開這個氏族,到自己願意去的別個氏族去。從氏族的角度講,只有善待依附工人才能夠得到更多的勞動人口。依附工人越多,氏族也將越興旺。
氏族往往從依附工人中提拔出管理者,這樣的管理者能夠更有效的管理生產。管理者往往被允許有女人,以示與依附工人的不同。這樣的人口可能從原來的氏族獨立出來,產生新的氏族。
氏族人都做些什麼?其實,氏族的人口是很少的,氏族的男人只有一個妻子生的子女認為是正式的氏族成員。氏族的女孩是要出嫁的,嫁到別一個氏族去做“主婦妻子”。同樣的,氏族男子從鄰氏族娶來的妻子也是主婦妻子。主婦妻子是以氏族的男子的名義嫁到氏族中,她有充分的生育權,不管她生育了哪個父親的孩子,這孩子都被認為是氏族的成員。這主婦不但有生育權,而且當她的子女長成人,她還有充分的決定權。主婦妻子權力的大小,很大程度上與自己的母氏族是否強盛有關。這樣的氏族關係直到周建國以後還能看到。
夏時代是千多年的歷史時期,是從始族關係到氏族政權的過渡時期。這是因為有人工生產,發生了新的生產關係,新的生產關係引起了新的社會關係。這新的關係不同於始族關係,也不同於政權關係。關於夏時代的社會關係還只能從想像來描繪。上面說到,依附勞動是人工生產的通常情況,在以後的發展中依附勞動從個人依附到氏族依附,一個氏族去對另一個氏族做依附勞動,從個人的依附擴大到氏族的依附。依附關係在後來的發展中出現了貴族和依附氏族的不同。在夏時代不同的社會成分還不明顯,是說,雖然生產的分配權在首領氏族手中,分配的差異卻不明顯。這是因為依附的勞動,依附的氏族與首領氏族在分配上,除了基本的生存保障而外,幾乎剩不下什麼。
夏時代,氏族的關係還很簡單,或者是依附,或者是離散,這種關係不同於奴隸關係。在夏時代奴隸關係不明顯。這個判斷的依據是古中華的大範圍的溝通,大範圍的集中。統一的趨向,在世界史上是唯一的。從仰韶到龍山,從伊洛到殷,奴隸的社會關係沒有建立起來。
在夏時代,田牧式的的生產,是初始的種植階段,天災時有發生,氏族生產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是極弱的,可以說憑天吃飯,氏族間的鬥爭,強氏族對弱氏族的掠奪,依附人的離散等等。都可能導致首領氏族的消失。氏族的興起,始族的消失一定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