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第3/5 頁)
場大火毀滅的”。
同一年,塔克西爾·德洛爾在他的名著《第二帝國史》中提到“這座中國建築傑作的毀滅”:“……所有這一切在今天只剩下一堆堆蝕跡斑斑的焦土和瓦礫,圓明園的大門仍由兩個銅獅子鎮守著,它們由於過於笨重才沒有被搬走”。
旅行家和攝影家約翰·湯姆遜繼畢託之後,於1872年也給恭親王拍過肖像。他在1877年出版的一本書中,描寫見到的圓明園廢墟的情形。他著重描寫廢墟面積之廣,和他的悵恨之情:
“……我們一走進圓明園,一大片荒涼破敗的廢墟就映入眼簾。昔日裝點著中國最壯麗景觀的一塊塊大理石、一座座雕塑,如今倒臥在荒草叢中,瓦礫堆上。也仍有幾座建築,抗住了侵略者的破壞,抑或是如人們所期待的那樣,因其精美而免遭毒手。在這些建築中,就有一座橫跨荷塘的十七孔石橋仍完好無損。遠遠望去,萬壽山(今日頤和園內)上的高大廟宇也在火紅的夕陽映襯下,呈現出完整的輪廓。它的腳下,滿地都是聯軍大肆破壞期間毀掉掀倒的塑像和佛塔的碎片。這裡僅剩的遺存已足以使我們想象得出,建設這樣一座皇家宮苑所必需的人力和財力是無法計算的。圓明園就這樣化為焦土。對一次中止條約的舉動,竟以如此野蠻的方式實施報復,真是不幸”。
在約翰·湯姆遜拍攝的一張照片中(見《中國》CHINE1860…1912),我們還能看到圓明園中一座被遺棄的漂亮樓閣。它矗立在白色大理石基座之上,銅質的門窗和屋頂的琉璃瓦,成為中國建築細膩風格的見證。
地理學家埃利賽·雷克呂和奧內西姆·雷克呂1902年出版了一本厚厚的《中華帝國》,談到北京最著名的園林圓明園,以‘中國的凡爾賽宮’之名而在歐洲廣為人知。而據說,中國建築此園之所費,遠遠超過法國建築凡爾賽宮的費用。他這樣寫道:
“我們知道這座宮苑如何在1860年被歐洲軍隊洗劫一空,造成中國藝術無可彌補的大劫難。他們在八里橋擊潰了中國的軍隊,佔領了圓明園。第一批闖進園中的人,一定會以為自己置身於一座博物館之中,一件件質地和做工堪稱雙絕的玉器、金器、銀器、漆器,像在西方的公共博物館中一樣陳列在架子上。這些包含著大量藝術傑作的珍貴器物,有很多被毀壞、被隨意分掉或者不可挽回地丟失了。同時,還有大量文物被挑選出來,在歐洲建立新的博物館。至於金銀元寶,都按官階大小分給了官兵,但主要的財寶似乎並沒有被發現”。
第十六章 法國人見證的洗劫(28)
“從這些黑暗的日子開始,中國人自己也幹起了外國人的罪惡勾當。當時也曾有數處宮殿和樓臺原封不動地保下來,幾乎沒有受到破壞。還有一些街道、花園、石橋,以及在這座天方夜譚般的天堂裡隨處可見的雕像和裝飾柱,沒有受到嚴重的損壞。當地的老百姓,甚至包括監守自盜的看守人員,不停地從園中取材用以燒火,蓋房子,拿來換錢,有些尚能修復的建築就這樣徹底被毀了”。
瑞典的中國藝術史專家喜龍士(奧斯瓦爾德·西侖)在1926年嘆道:“在近代的皇家宮苑中,圓明園也許是裝飾最豐富、佈局最漂亮的一個,它的輝煌已所剩無幾”。
1962年,圓明園被毀百年之後,歷史學家兼藝術史家林語堂於出版了一部插圖版《皇城北京》。他描寫圓明園的廢墟時說:
“這座宏偉的皇家宮苑,昔日曾佈滿了樓榭亭臺,堪稱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燕居遊樂之所。而今只剩下一處處‘義大利式的’廢墟,它們是羅可可時代由法國和義大利建築師用石頭建造的義大利式宮殿的遺址。一根根羅可可風格的石柱橫躺豎臥,一塊塊簷壁和三角楣淹沒在荒草之中。這些東西,由於是石頭製成的,都留了下來,儘管仍處於廢墟的狀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