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部分(第2/4 頁)
為何要棄自己而去,可轉念一想覺得不妥,忙改了口。
蘇勖笑著搖了搖頭道:“殿下不必費心了,陛下不會同意的,這道理很簡單,陛下要考察的是殿下的能力而非老朽之能,是故,這均州只能由殿下自己去,老朽實無法陪同前往,殿下只須記得一條便可:與民生息,無論殿下欲行何事,首先要考慮到民眾之利益,只須牢記這一條,穩穩做去,快則三年,遲則五年,就該是殿下回京入東宮之時日矣,老朽自可在京師為殿下觀風。”
李泰激動地站了起來,再滿地狼藉的書房裡來回踱著步,猛地一停頓,抬起了頭來,眉毛一揚道:“姑父所言本王自當牢記在心,京師之事就擺脫給姑父了,‘思澤’人手除跟本王去均州者外,主力全部留在京師,該如何使用全憑姑父做主。”
見李泰終於振作了起來,蘇勖雖沒多言,可眼中卻露出了一絲滿意的神色,默默地點了點頭,臉上滿是欣慰的笑容……
免費小說閱讀網( )
第二百零五章一路向西
貞觀十六年五月十三日,魏王李泰、吳王李恪、蜀王李愔、紀王李慎相繼離開京師前往之官地履新,諸皇子中除了已成為太子的晉王李治及尚在幼年的趙王李福之外,便只剩下越王李貞尚未之官,倒不是因得寵而不必之官,僅僅只是之官之地尚未確定罷了——越王李貞上本自請之官安西,然聖意委決不下,遍召重臣以決之,累經商議,尤未能定,事遂耽擱。
越王李貞所上之安西摺子規劃宏大,構思巧妙,戰略思想明確,步驟嚴謹,諸臣皆歎服,然,對於是否要由李貞這個提議者來實施卻分歧嚴重,不單是因李貞乃是親王之貴胄,一旦有所閃失,朝堂顏面大跌,更是因如今太子新立,尚無功業,若是越王李貞異軍突起,恐難制約,可有一條卻是群臣們的共識——安西之事非常人所能勝任,須得文武兼備之人方可行此略,或有提議江夏‘王、禮部尚書李道宗前往者,上詢之,道宗自謙才力不足以行此策,並建言帝諮詢於衛國公李靖,帝然之。
貞觀十六年五月十六日,帝親赴久已歸隱林下之衛國公李靖府中探望,以安西之事問之,李靖對曰:大善,並言:老臣之所以傳越王兵法者,概因其尚在幼衝之年便有報國之心,其之所言——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福禍趨避之,老臣至今不忘,若得安西之事定,則大唐幾無邊患矣!帝未當場表態,然,回宮不久即下明詔,準越王李貞所請,由李貞接掌安西都護府大都督,原任統領喬師望轉涼州刺史,著越王李貞剋日起行。
貞觀十六年五月十九日,晴,初升的太陽剛悄然地在地平線上探出個頭來,五里亭這個長安城迎來送往的佳處此際卻已是人聲鼎沸,百餘名文武官員簇擁著新鮮出爐的太子李治正在為即將出塞的越王李貞送行,隨著禮部司儀那一道道的程式辦將下來,一股子離別的愁緒悄然爬上了眾人的心間,向來就多愁善感的李治此時早已是淚流滿面、泣不成聲。
“八哥,安西非善地,您千萬要多保重,萬不可逞強,若是不支,切莫強為,且說與弟知,弟拼死也要為八哥另謀去處。”李治紅腫著雙目,滿臉子淒涼之意地看著李貞,很是動感情地說道。
“太子殿下之言小王謹記在心,愚兄此一去不知何時方能返京,實無法在京盡孝,父皇年事漸高,還請殿下多費心幫襯著些,為父皇多多分憂,愚兄定不會辜負了朝廷的重託,當為我大唐之邊疆安寧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殿下請回罷,愚兄這便告辭了。”李貞臉上一樣也滿是傷感之意,當然,並不是為了李治的那些子無甚營養的屁話,只是因著就要離開生活了十數年的長安城了,再要回來卻不知是何年月,心中的惆悵自是難免之事。
“八哥,您千萬要小心啊,保重,保重!”李治嘴角哆嗦著,緊緊地握著李貞的手,久久不願鬆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