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第2/4 頁)
我們作為孩子、母親或既是孩子又是母親所瞭解的那種情感“陌生化”。在前面有關母子相互依戀的諺語中提到的那種發自內心的愛和情感,在諺語的動物隱喻中又得到了肯定。但至於那些不是母親的女人,動物隱喻卻提出了一些不太一樣的看法。
女人能幹活,這一點與一些勤勞的動物聯絡了起來——“娶了個像蜜蜂一樣勤勞的老婆,那個男人真有福氣!”一則德語諺語如是說道。大多數情況下,這些動物都可以負重,如水牛、駱駝、母牛、公牛、驢子、大象、馬和騾子等。而且不要忘記,女人還被比做像蠍子和蛇這樣有毒動物,這一點在前面已經談到過。
諺語中的動物隱喻這一話題足可以寫一本書。把女人比做動物的隱喻和話題各種各樣,數量繁多,我們在這裡只能詳細討論其中的一小部分。筆者選擇了母雞及其對立面公雞,因為筆者發現,與之相關的諺語無以數計,多達六十多種語言,遍佈世界各地二十多個國家。動物隱喻在諺語中如此受歡迎必定有其原因;毫無疑問,該原因一定與人們把自己的經歷與動物的行為或處境等同起來有關。前面的章節曾討論過母雞及其雄性伴侶:母雞及其各種特徵被認為具有典型的女性特徵,與公雞身上的假想男性特徵相對;而在粗俗的語言中,公雞也可指“男性生殖器”。強調女人和母雞、男人和公雞之間共性的諺語主要圍繞著以下幾個基本點展開:
一 把女人比做物品(6)
一隻母雞隻屬於一隻公雞,而公雞卻可以有許多隻母雞。
母雞必須保持沉默,而公雞有權利也有義務打鳴。
母雞要下蛋,而且作為母親還要照顧小雞。
圍繞這三點有許多觀察和看法,說明了殘酷的現實以及理想的生活。這裡只能總結其中一些主要觀點,其中大部分都反映出兩性間的利益衝突。公雞被當成老闆,母雞應該服從,但是母雞常常並非無條件地順從,雖然從理想的角度來說,它們應該如此。於是,矛盾和叛逆就產生了。一則印度尼西亞諺語向公雞提出了一條明智的建議,建議公雞有時要放下自己的架子,“為了和平起見,就做回母###”。然而,這種情況並不常見。
首先,理想的狀況是,母雞滿足於自己的地位——僅做一隻公雞的妻子,然而實際上她受到懷疑甚至指責,因為她喜歡去拜訪別的公雞。但同時,她也受到威脅,告訴她不要這麼做,因為如果她跑到別的公雞的雞窩去,出來時總是會被拔光雞毛的。一則智利西班牙語諺語向公雞提出了這樣一條生硬的建議,如果母雞到處亂跑,就該把她踢出門去:“在自家吃食卻跑到別人家下蛋的母雞,養不得。”這則諺語建議丟棄那隻在自家吃食卻跑到別人家下蛋的母雞,其背後也同樣反映出對於孩子父親身份不明的擔憂。
同時,公雞自己卻因天生的濫交本能而受到同情。諺語指出,不管是小公雞還是老公雞都一樣,難道不是嗎?而且性功能減弱的老公雞還會指責母雞不可靠。諺語中強調,沒有了公雞,母雞就不能生存,因為多虧公雞她才有個窩。因此母雞受到告誡,最好不要和公雞吵架。否則她又去哪裡安身呢?
因此,迫於環境的壓力,母雞要體面地屈從於她的身份。一隻明智的母雞知道該怎麼做。她是端莊的典型:晚上早早去睡覺,避免別人說閒話;早晨公雞不發出訊號,她是不會亂動的。她一直待在家裡,因為到處亂跑的母雞是不下蛋的。她也不會飛到很遠的地方,除非公雞和她一起飛,因為她明白如果母雞飛得太高,就看不到自己的窩了。如果偶爾她自己飛遠了,她也會謙卑地道歉說,這不是她的錯,是風把她吹到了別的地方。此外,諺語也反映了這種順從的另一面:一旦對母雞進行控制和壓迫的公雞離開了母雞的窩,或一旦他死了,人們就會懷疑母雞們——她們終於感覺到自由,於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