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部分(第3/5 頁)
踩著高蹺從一個小木梯一直上到3張摞起來的桌子上,然後一個鷂子翻身從桌頂翻下來,爬起來接著又是一個大劈叉表演,其驚險程度真讓人咋舌,沒有真功夫談何容易!
耍獅子也是如此,獅頭獅尾兩個演員,要頂著數十斤重的道具,在繡球的引導下,一直要爬上5層方桌摞起來的頂端,而且又是翻跟頭又是前空翻,看得人又興奮又緊張,真為耍獅人捏了一把汗
也只有在社火表演上,才能看到真正玩獅子的,那些正月裡上門要錢的,就是隨便耍兩下,搖擺幾下就要錢。
相比較而言,劃旱船、小放牛、毛野人、大頭娃娃等表演,看點主要是演員流露出的情趣,不用為演員的安全擔心。
聽孫爸講他少年時,曾與小夥伴曾跟在身披山羊皮套服、頭戴毛野人面具的“毛野人”後面跑,不時好奇地用手摸摸“毛野人”身上的皮毛,“毛野人”不但不生氣,還回過頭來,用毛茸茸的手摸摸孩子們的頭以示友好,那感覺真是好極了。
社火表演是一種啞巴戲,為了讓人一目瞭然,其臉譜更為強調人物的主要特徵,一般是專人專臉,如牛皋和周倉,額頭上畫有圖案化的“牛”字和“周”字,宋代秉公辦案的包公、人稱“包青天”,其額頭上的“日”、“月”,象徵他鐵面無私,公正廉明,與日月同輝。
那時,社火隊每到一個“大字號”(大商店)門前都要停下來,給這個“字號”的人耍一場社火,以增加商號的喜慶氣氛。
社火耍完後,店裡的老闆總是笑吟吟地捧出一沓鈔票以示犒賞。幾乎參加演出的人都可以得到一份,既讓大家感到了喜慶和快樂,還有物質鼓勵,作為耍社火的人,怎能不高興呢?
一般社火表演要到正月十五達到高潮,白天鑼鼓喧天,夜晚街上張燈結綵,人們在街頭的攤點上邊吃剛出鍋的元宵,邊欣賞著燃放的焰火,當然還少不了觀看各種各樣的彩燈,忘卻生活的窮困,陶醉在節日的喜慶和美麗的夜景中。
社火這一活動千秋萬代地流傳下來,但隨著人類的進步,時代的演變,其形式、內容發生了質的變化,新的時代賦予社火以新的內容。
現時,社火從根本上摒棄了對“神”的崇拜和對祖先的祭祀,純粹演變成了一種內容健康、形式活潑、名目繁多、生動有趣的文化娛樂活動,同時,也成為一種新的民俗。
“要我送你們嗎?”
“不用啦,我們自己走著去。”
在路上可以看到,不時有成群結夥的人們,騎著摩托車、電動車、腳踏車,帶著一家老小湧向鎮上去看耍社火的。
孫爸孫媽走了不久,村子裡響起了鑼鼓聲。
孫剛站在大門口,循著鑼鼓聲往稻場裡望去,圍了很多人,聽著熟悉的聲音,就知道村裡人在扭秧歌。
正月裡,孫剛家鄉附近的村子裡,最大的熱鬧,就是扭秧歌。
十幾個人扭,一大幫子人圍著就是看秧歌。
在鄉下,尤其是正月裡,除了拜年走親戚,沒有其他的娛樂活動,什麼是好看的呢?當然是秧歌。
秧歌,本來就不是舞臺上嚴肅的歌舞,是娛樂,是宣洩。
複雜一點的,熱鬧一點的,不僅有嗩吶,有鑼鼓,有成百號人的舞之蹈之,還有雜耍,還要弄些花樣,比如弄個“老漢推車”,其實老漢並不是真老漢,真老漢力氣不夠,由年輕力壯的小夥子裝扮,嘴上粘了白鬍子,獨輪車被裝飾得花枝招展,滿載著豐收的果實:金黃的玉米,通紅的高粱,碧綠的西瓜,都是用五彩紙糊成的。
這樣,內容就豐富多彩,就不僅僅是娛樂,也有宣傳、渴望豐收的意義。
推車的老漢也不是死巴巴地只是推著車走,要踩著鼓點,要推著車扭。
還有“跑旱船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