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部分(第2/5 頁)
。
而且今天還是穀子的生日,如果這天天氣晴朗,則主稻穀豐收,天陰則年歉。幸好今天天氣晴朗,儘管孫剛不相信這個說法。
這種習俗蘊涵著重視農業、珍惜糧食的思想。
穀日節中所蘊涵的重視農業、珍惜糧食的思想,值得繼承。
民俗也是可以發展的,一成不變的民俗是不存在的。
在這個很多人早已疏離了大自然、對農作物極其陌生的年代,重過穀日節,感受農業的重要、糧食的意義,對於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當代人來說,特別是對孩子來說,還是很有價值的。
現在農村都簡化了這些習俗,雖然不再隆重的去張羅,但是還會去意思一下。
這不,今天村子裡很多院子裡都支好桌子,擺上供品,然後禱告一番,意思一下就行了。
204。社火鬧春
204。社火鬧春
“剛娃,今天你在家裡照門,我和你爸上街去。”孫媽忙完這些對兒子交代著。
“你們去街上幹嘛?今天又不是逢集。”孫剛很奇怪。
“我們去看社火。”孫爸對著正在梳頭的孫媽說道,“麻利點兒啊”
社火,是北方農村一種慶祝春節的傳統慶典狂歡活動。也是高臺、高蹺、旱船、舞獅、舞龍,秧歌等等的通稱,具體形式隨地域而有較大差異。
社火產生的年代相當久遠,它是隨著古老的祭祀活動而逐漸形成的。
遠古時的人類正處於幼稚時期,生產力極其低下,原始先民們對人類的生死,及自然界星的許多現象如對日月、災荒等既不能抗拒,也不可能理解,只能幻想不能抗拒,也不可能理解,只能幻想借助於超自然的力量來主宰它,於是創造出各種各樣的神。
當社會生產由漁獵轉入農耕,土地便成了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於是渴望風調雨順、農作豐收或驅鬼逐疫的祈禳性祭祀活動便產生了。
在孫爸孫媽小時候過春節,沒有電視看、沒有電腦玩,也沒有天天可以吃到的大魚大肉,但每年正月裡的社火表演卻給他們帶來了無盡的快樂。
那時,從農曆正月初一直到正月十五,什麼踩高蹺、耍旱船、舞龍獅、大頭和尚戲柳翠、麒麟送子小放牛等,每天都有一撥一撥的社火隊來表演,觀看的群眾也是一撥接一撥。鑼鼓的喧鬧聲響徹銀川的大街小巷,真是盛況空前,熱鬧非凡。
社火遊街時,到處是人山人海,車水馬龍,無論大人小孩、男女老少,身影都追隨那紅紅火火、流光溢彩、神采飛揚、魅力四射的社火挪動腳步。社火往哪裡遊,人群就往哪裡跟隨;社火向哪邊走,眼神就往哪邊瞄。
懂歷史的,看“空城計”、看“大破天門鎮”、看“七品芝麻官”,不懂歷史的小孩子們以看熱鬧為主,看哪個扮相好,看臺子上的小演員們,在十幾米高的杆子上搖搖欲墜,觀眾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上。
一時間,扮演者和圍觀者自然融入一起,都沉浸在熱鬧非凡的節慶中,一起去分享五穀豐登的喜悅,去體會休閒,去感染世界。
提起社火,孫爸孫媽每年都少不了去街上看,那真是叫人無語。
社火表演中,踩高蹺是必不可少的。踩高蹺的人扮相五花八門,古裝的有白娘子、小青、許仙,《西遊記》中的唐僧、孫悟空、豬八戒也是主角。
現代的角色有留著分頭的學生、戴著眼鏡的賬房先生、穿著時裝的摩登女郎等,一個個踩著3尺左右高的高蹺邊走邊舞,引得大人小孩跟著跑。
加上高蹺隊伍中頭扎沖天辮的傻小子和手搖蒲扇的麻老婆打情罵俏般穿梭其間,更增添了節日的喜慶氣氛。
其實,踩高蹺不容易,而高蹺表演更是一項難度極大的技術活,當高蹺演員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