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部分(第2/5 頁)
上,臣以為,賢妃娘娘堪當後位。放眼後宮,不過蔚皇貴妃、淑妃和賢妃居於妃位。賢妃娘娘處事果斷,顧全大局,是為其才;多年居於後宮少有是非,是為其德;而且,賢妃娘娘伴駕二十餘年,育有二皇子和安靖公主,也是有功之人。何況……入主中宮,原應是賢德之人,非是弄權之人。”說到此處,管子謨便即住口。話說到這裡,就夠了。
此時,朝堂上是一片沉默。聰明人都知道管子謨是什麼意思。前面兩點都不過是恭維之言,賢妃在宮中是什麼名聲他們也不是不知道,也就是伴駕多年,育有皇子公主算得上是沒有功勞也有苦勞。最重要的,便是最後一點,如今居於妃位的三位,蔚皇貴妃雖不是靳宸寧嫡系,可身後依舊有左相府靳氏,淑妃身後有鎮西將軍府徐氏,只有賢妃,身後從來都沒有強大的外戚。單從這一點來看,這就是賢妃問鼎後位最大的一個籌碼。
拓跋燁沒有發表任何評論,只問:“眾位愛卿,可有何看法?”
“臣以為,當立賢妃娘娘為後。”
“臣附議。”
“臣附議。”
“臣也附議。”
“臣以為,徐淑妃娘娘蕙質蘭心,堪當後位。”
“臣以為,皇貴妃娘娘多年以來管理六宮,又育有兩位皇子,一位公主,理應入主中宮。”
“臣也以為,皇貴妃娘娘堪當後位。”
“臣以為,徐淑妃娘娘理應入主中宮。”
……
有一兩個人站出來以後,朝臣們便七嘴八舌地議論了起來。總體來說,無非就是說蔚皇貴妃、淑妃和賢妃的。開口的比沒開口的要少些,粗算起來,推賢妃的最多,推蔚皇貴妃的為次,淑妃再次。
拓跋燁不禁冷笑,一個沒有外戚的妃子,哪裡憑空來的那麼多支持者?這些人,支援的不過是右相管子謨罷了。好個管子謨,在朝中的勢力,培養得不錯。而其餘支援蔚皇貴妃和淑妃的人,倒有幾個支援的是兩位娘娘,又有幾個支援的是靳氏和徐氏呢?
散朝以後,拓跋燁召了靳宸寧到上書房。
不出靳宸寧所料,拓跋燁在問了他兩句朝政之後,便問他對立後之事的看法。
這個問題不好回答。他當然不會支援賢妃,賢妃不過一見識短淺的婦人,若單論個人來看,賢妃絕不會是最佳人選。蔚皇貴妃,她自家侄女,身份顯赫,又協理六宮多年,賢名在外,確是中宮極佳的人選。可她雖養在靳府,畢竟是靳遠青的孫女,是罪臣之後。當年靳遠青忤逆之案,乃是靳府、陳府百般周旋,才未曾株連,保下了靳呈青一脈和靳遠青嫡系中未曾涉案的幾位後人。何況,對於自家侄女,他總要避嫌。至於淑妃,有膽有識,才貌雙全,膝下有一位公主,現下又有了身孕,也確是上佳人選。不過,棄皇貴妃而推淑妃,可未免太過虛偽了。再說了,立後本就是皇上的家事,若說皇上的家事就是國事,那不過都是皇帝客氣罷了,皇帝願意立哪位妃子當皇后,豈是他們這一干外臣所能左右的?
想到此處,靳宸寧遂道:“至於哪位娘娘應當入主中宮,本是皇上家事,相信皇上心中早有聖裁,非臣等所能撼動。”
沉默了半晌,拓跋燁朗聲大笑:“你可真是像極了令尊大人滴水不漏的辦事風格!”
靳宸寧謹身道:“先父的教誨,臣從不曾忘懷。”
早在靳宸寧年少的時候,靳呈青就曾教導他,第一不能結黨營私,不能涉黨爭,第二不能功高震主。不過,縱不涉黨爭,蔚皇貴妃當上皇后,也是對靳府最有利的。
拓跋燁又問:“對於世祖爺年間你伯父的事,你怎麼看?”
靳宸寧怔了片刻,回道:“皇上,老臣糊塗了,不解皇上之意。伯父事發之時,臣尚未出世。”
拓跋燁頓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