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部分(第3/4 頁)
廟一角的沈國貞跟兒子沈世英,現在衣著得體,紅光滿面,坐在池邊垂柳下的石桌石凳上,對月抒懷暢飲。
福建舉事,烽火燃燒嶺南,好啊,太好了。八閩之地過半已然不付滿清所有,如此猛烈的起義震動天下,讓沈家父子真真看到了推翻滿清再創漢家江山的希望,看到了比他們當初認為的‘光明’還要輝煌十倍的‘光輝’!
沈世英還是個十六歲的少年,對於只比自己大兩三歲,卻如此‘深謀遠慮’的陳鳴,真的佩服的五體投地。他是很清楚暗營這個復漢軍黑暗中的無上利器的由來的,也知道讓暗營佈局東南是當初陳鳴一力支援的。如今臺灣舉義,福建舉義,一宗宗影響天下大勢的大事接踵而來,大大的打擊了滿清,很難讓人不將這些功勞歸類到陳鳴的頭上。
“爹,現下福建兵力空虛之極,天地會猝然舉義,殺了韃子官府一個措手不及,定能席捲八閩。屆時不但浙江受危,廣東、江西亦然。於大都督立足南京大有裨益啊。且大都督又在常州一戰盡滅閩浙精銳,南面之威脅頓消,現下兵鋒北上蘇北,如果能一戰掃蕩淮安……”沈世英的眼睛裡閃爍著明亮的光芒,陳鳴如果能在蘇北一舉將淮安清軍掃滅,那麼復漢軍就真的有可能在南京永遠的立足下去了。
從河南到湖北,從湖北到南京……,前景不要太美好了。
陳鳴從蘇北折返的主力大軍,即使在南京城裡多修整些日子,不立刻進軍蘇北,大軍往南、往東,甚至分兵向西,對滿清那都是巨大的威脅。而現下整個江南,也已然無之奈何的要徹底糜爛了!
沈家父子就是浙江人,他們出生在浙江的崇德縣。沈家在崇德是世代書香門第,家大業大,分支眾多。其族中有些人醉心科考,舉人秀才者叢出不窮,但也有一些人對科考並無興趣,比如沈國貞、沈世英父子祖上沈在寬。
明末清初時候,崇德縣裡有一位儒林大家隱居不仕,這人就是呂留良。
呂留良為學尊朱闢王,就是推崇朱熹,推明儒學本旨,精治《四書》,詳辨夷夏之別。這樣的主張落在現下的復漢軍這裡,是很不合時宜的。陳鳴很喜歡王陽明,對朱熹嗤之以鼻。但是沒關係,呂留良早已經死很多年了。人死為大,復漢軍現在求的只是呂留良的‘精神’。
雍正在《大義覺迷錄》罵呂留良:“夫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呂留良於我朝食德服疇,以有其身家,育其子孫者數十年,乃不知大一統之義!”就是因為呂留良堅持“華夷之分大於君臣之倫”,其氣節、思想對崇德學子影響極大。
沈家父子的祖上沈在寬就是嚴鴻逵弟子,是呂留良的再傳弟子。雍正六年以曾靜案被捕,所著詩集,有“陸沈不必由洪水,誰為神州理舊疆”等語。被清廷指為有意譏諷朝廷。雍正十年十二月遭殺害。其嫡屬均照律治罪,旁支偏支則流放東北。沈國貞當年還是一個不滿十歲大的娃娃,不到十六歲,所以活下了一命。
整個呂留良案,崇德士子損失慘重,除了沈在寬、黃甫奄、車鼎豐、車鼎賁、孫用克、周敬與等人的死外,他們的家人也或殺或被貶為奴隸,一同牽扯進去的還有房明疇、金子奇,被革去生員,杖一百,流放三千里;陳祖陶、沈允懷、沈成之、董呂音、李天維、費定員、王立夫、施由、沈斗山、沈惠侯、沈林友等,被革去教諭、舉人、監生、生員,杖一百,判三年徒刑。
可是這麼多受到傷害的人家,能夠聽到河南復漢軍起義的訊息後,就不遠千里的投奔過來的,卻只有沈國貞、沈世英父子。
而沈國貞本人準確的來說也不是啥不出世的大才,他就是一個仇視滿清的讀書人,讀的還是程朱理學的那一套,就是筆桿子耍的比較溜。復漢軍的施政主張和政府體制明顯是與理學甚至是與儒家有大不同的,這對於沈國貞言不算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