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部分(第3/5 頁)
變得更加方便,只要放岸上就行,不像以前,還得弄個容器裝著,漂在水面上。
當然,伶仃洋的沙灘上是不能放東西的,那裡的海蟹都很兇,經常跑到沙灘上活動,打架鬥毆,東西放那裡,肯定會給禍害了。
李永也聽取海悟生的經驗,在水裡放了些水草,不過,海蟹的密度太大,放進去的水草很快就給它們粉碎,然後吃掉,李永也沒法保持供給。
這也是李永第一次發現水空間裡的生物吃東西,他就擔心水體越來越接近自然,會不會以後養東西,都要餵食,那可就麻煩了。
李永在“天池”,還有“陽澄湖”的岸上放了些野菜,他發現這些野菜保持得相當新鮮,還是水嫩水嫩的,好像剛剛採摘下來一般。
看來,水空間還有保鮮的功能。
李永取了點野菜,還有寧母給買的一塊羊肉,兩隻土雞,一隻大鵝還有一些竹筍,那是鐵老頭他們給的。
另外,還有蒸好的青團,炸好的春捲,寧母好像擔心寧小雪在城裡吃不到東西似的,只要是能帶著的,都給塞了一些,這些東西足夠他們吃上很長時間。
將這些一一擺在案臺上,李永感覺心裡暖暖的,有種家的味道。
當然,晚飯也少不了最重要的東西,那就是魚。
自從有了水空間,李永吃飯已經是無魚不歡,寧小雪她們也差不多養成同樣的習慣。
李永在海天水產城拿了很多魚蝦,其中有一些是魚苗,也有一些是成魚,包括不少名貴的品種。
李永挑了一隻一尺多長的鱘魚,這玩意也是人工養殖的,外形看上去有點像海豚,有著長長的“吻”,魚身表面沒有鱗片,不過在背部、兩側、腹部披著五行骨板,據說這玩意渾身都沒有魚刺魚骨,就靠這些骨板支援身體。
鱘魚背上的魚皮呈灰黑色,很細膩,體側灰褐色,腹部是灰色。
很多魚都是背色深,而腹部淺,據說是種保護色,從水面往下看,深色的脊背容易與河床混成一色;從下面往上看,淺色的魚腹又跟水面天光更接近。
自然界的生物都經歷了漫長的進化,不斷適應生存的環境,其中,鱘魚的歷史又特別漫長,比較有名的“中華鱘”就被稱為水中的“活化石”。
中華鱘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買不得,也吃不得,李永弄出來的這條鱘魚,屬於俄羅斯鱘,據說是千島湖那邊養殖的,一尺多長一兩斤重,屬於“小”鱘魚。
一斤多重的小鱘魚,通常只要成長不到一年的時間,如果養兩到三年,就能達到二十幾斤,至於成年的鱘魚,可以達到上百斤、幾百斤,中華鱘甚至能夠長到五米多長,重逾千斤。
鱘魚也是洄游魚類,在大海中成長,性成熟以後回到淡水中產卵,人工則用淡水進行養殖。
鱘魚渾身是寶,魚肉、吻、鰭、肝、鰓、骨、胃腸、脊索都是難得的美味,魚卵加工的魚子醬,更是譽滿全球。
在做飯之前,李永先上網查了查食譜,幾種野菜,還有鱘魚,都是他從前沒有做過的,有了食譜,他才能依樣做出不錯的菜來。
李永手上的是一條不到一歲的小鱘魚,當然不會有籽,份量有限,也不能將不同的部位弄出來分別烹製,看了食譜以後,他還是打算兩吃。
將魚腹清理乾淨,剁下魚頭,剔除骨片,放入鍋中熬煮燉湯,這就是一道魚頭湯。
剩下來的淨肉切成小塊,下油鍋略煎,加蔥姜炒出香味,放入調料、配菜還有空間水,燒開後改小火煮一會兒,再加入熱水泡開的綠豆粉絲,就是一道美味的“銀絲紅鱘”。
第三部 鄉野農家樂
第六十五章 門檻(中)
'更新時間' 2009…10…09 23:10:57 '字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