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部分(第3/4 頁)
片公司,百年老店百代唱片,幾年後也倒閉關門。可見,這是一個長期趨勢。這也是趙宇這幾年對音樂公司不怎麼關心的緣故,他對音樂公司給不出一個美好的願景規劃,唯有選擇逃避。
當然,趙宇今天過來不是給他們澆冷水的,他是給音樂公司打氣來的。
他對著音樂公司歌手、創作人、樂器手、管理人員等一干員工朗聲說道:“唱片業也許會死,但音樂一定會有需求。所以,我們得試著換一種活法。”
“我們以前的活法是培養歌手,賣唱片。如今這條道路越走越窄,我們換個思路,我們賣音樂。”
賣音樂?
音樂部的一干人等有些疑惑,不知道這個活法與以前相比,有什麼不同。
趙宇解釋道:“我們以前包裝歌手賣唱片,也是賣音樂的一種,但光是這麼一種途徑太狹窄了。音樂不是隻有歌曲這一種型別吧?商業模式也不會是出唱片一條路,對吧?”
趙宇的講話引起了音樂部所有人的興趣,手頭有事或沒事的人都紛紛圍坐在他身邊。女子十二樂坊的幾個美女也手拿著樂器滿臉好奇的聽著,趙宇正好拿她們做例證。
“就比如我們音樂公司正在培訓中的女子十二樂坊,就是我們在這方面的一個嘗試。我們既然能賣歌曲,為什麼就不能試試賣純音樂賣樂器演奏這種音樂模式呢?為了能賣好歌曲,唱片公司花大力氣包裝歌手,為了能賣好演奏音樂,我們照樣可以包裝樂隊。公司實力越來越強,包裝能力你們是不用懷疑的。”
趙宇有時在想,唱片業的式微,除了新技術帶來的衝擊外,是不是也有人們對流行歌曲已經膩味了的關係呢,畢竟,就算是發展最晚的內地,聽眾都已經被流行歌曲轟炸幾十年了,應該也有些審美疲勞吧?
或許,向聽眾推銷新一種音樂模式,會給他們帶來一點新鮮感!
趙宇繼續闡述他的想法。
“我們可以包裝樂隊,包裝樂手,我們還可以去包裝詞曲作者,包裝音樂製作人。我們透過打造創作者、演奏者個人品牌的方式,推銷我們的音樂。
在我看來,能創作旋律、譜寫曲譜、能編曲能作詞的這些創作人,他們才是真正懂音樂的人,他們才是音樂工業的核心人物。公司應該把資源重心放在這些人身上,這些人才是值得音樂迷們去追捧去崇拜的物件。我們去宣傳去包裝這些人,也才能起到正確的引導作用,讓普通人把對音樂的追求放到音樂的創作上。”
在座的人當中,除了雨泉楊昆汪風幾人外,其他都是些創作、幕後或是演奏方面的人才,聞聽趙宇的想法後,都感到非常振奮,這意味著公司以後的資源會向他們這些人傾斜。雨泉等歌手也沒什麼不滿,他們本身也都是創作型歌手,對此並無牴觸情緒。
胡亥泉站在公司經理的角度,提醒道:“公司資源向創作人才傾斜,從一個音樂人的角度來說,我樂見其成。不過從市場角度出發,包裝歌手的這條路走了幾十年,商業化非常成了,港臺這邊也都是一直這麼做的,我們貿貿然去改動,風險不小吧?”
“我的意思不是說全盤否定包裝歌手這條路,歌手方面,公司還是要去培養去包裝的,畢竟這是成熟的商業道路。我只是覺得這條道路越走越窄,我們有必要去探探新路。或許這條路很艱難,市場回報不理想,但我們一定要試著去做,決不能坐以待斃。”
趙宇自己也清楚,這樣乾的結果,從商業角度來說,很可能是事倍功半。就比如公司眼下重金打造的女子十二樂坊,在國內也只是不溫不火的局面,倒是在國外挺受歡迎的。但這有什麼關係呢?這樣做,起碼對國內音樂創作的提高有正面引導作用。即使短期內回報低,但如果原創的優秀作品多了,從長期來說,終歸不會吃虧。以目前天娛傳媒的實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