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4/5 頁)
文化遺產(1)
長鬚的嘴不撒謊。 (本巴語)
諺語的形成遠遠早於書面歷史。數世紀以來,諺語作為一種重要的有生命力的文學體裁主要靠口述傳統得以傳承。筆者蒐集的諺語有口頭的,也有書面的,來自各大洲多個文化群體。最早的書面諺語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600-2550年。直到1963年,人們才在距巴格達西南150公里的地方發現蘇美爾人刻寫在泥板上的早期諺語,可這些諺語的口頭歷史一定更加久遠。我們只能確定這些諺語成文的大致時間,但卻無從瞭解在那之前早就使用過這些口頭諺語的先人的歷史。諺語一般都面臨著這樣一種情況:很多時候我們對諺語的生成、歷史、傳播不得而知或知之甚少。一些書面文集中使用和收錄諺語,這一事實表明,諺語被儲存了下來並得以傳播,先以口頭形式,然後再以書面形式,先在某一地區,後在某一國家內傳播,到今天在國際上流傳越來越廣泛。
諺語的定義五花八門。較之俗語,諺語更廣泛地適用於各種語境。諺語可以用來結束討論,消除誤會,掩飾無知或粉飾壞事。儘管現在還沒有一個令人滿意的、包羅永珍的定義,使用者和聽眾仍能很快地識辨出諺語。可以說諺語是簡短精煉的俗語,靈活地傳達出公認的真理或受推崇的信仰。總的來說,各種定義都強調了諺語的以下四個特點:(1)簡潔固定的藝術形式;(2)諺語的社會評議功能和保守功能;(3)諺語的權威性效力;(4)諺語起源的匿名性。
諺語和俗語的起源很難查清楚。有時諺語似乎來源於聖書、重要的經書或文學名著。然而事實可能正好相反:那些聖書或經書的作者們隨心所欲地盜用了口述傳統。這就意味著,我們無從得知是誰發明了諺語,同時也無法弄清楚或大致確定諺語的真實歷史。這也就是說,我們無法對諺語進行歷史分類。有些諺語一定非常古老,而且直到現在仍在使用。另外一些諺語雖不再出現在其母語中(因為其母語已經消亡),但在別的語言裡仍然具有生命力,例如,在拉丁語消亡了很多個世紀以後,一些拉丁語諺語還出現在歐洲各地的其他語言中。儘管某些相關材料一再強調,許多諺語直到今天仍然非常流行,但在很多情況下我們還是無法得知同一條諺語從前和現在的使用頻率。
不同文化中的諺語熱情地湧現,被詡為一種嚴肅的文學體裁。非洲約魯巴人說“諺語是言語之馬”,意思是說,一旦對話失去方向,諺語可以用來挽回局面。請看範例:
一百則諺語,一百條真理。(西班牙語)
諺語是日常經驗之女。(荷蘭語、克里奧爾語)
諺語是語言的奶油。(阿法爾語)
諺語全都踩著高蹺走。(瑞典語)
這些關於諺語的諺語有助於提高諺語這一文學體裁的聲望,擴大其影響。
諺語和俗語是如何在實踐中發揮作用的呢?不管是來自像《塔木德經》(猶太法典)、《聖經》、《可蘭經》、古印度經典《吠陀經》那樣的傳統智慧,還是出自於政治宗教領導、哲學家或詩人之口,諺語都被當做引語來使用。口述文化中的諺語專家主要是,或不外乎是,酋長或長者。他們引述祖先的傳統,自視為傳統的優秀代表。
諺語關係到傳統智慧。諺語強大的影響經如下有力的參照得到進一步的強化,“傳統告訴我們……”或者“我們的祖先曾說……”如果權威已經發過話,我們這些人又怎能違背祖訓,與多如牛毛的傳統、宗教或成熟的判斷唱反調呢?透過渲染傳統智慧無可非議的效力,諺語使用者自己也贏得尊敬和權威性。如一則簡潔的、自我欣賞的辛巴威紹那語諺語所言,“男人的話永不磨滅”。這樣一來,主導價值得到確認,並且有利於使用者,最終使他如願以償,正如另一則紹那語諺語所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