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3/5 頁)
裡。
她是知道的,從他不回信這一點就看出來了,自己會給他帶來煩惱。
也是知道的, 有多深的罪孽。
所以不如歸去。
最感人的片段便是她聽磁帶時不斷重疊的場景和朗讀聲,聲音越來越大,語速越來越快,轟然充滿了整個世界。
彷彿神的靈執行在世間,然後他說,孩子,不要怕,有我在。
突然想到《鋼琴家》裡的一個片段。鋼琴家在德國軍官的要求下為其演奏。窗外投下銀白的月光,正好照在鋼琴家的手和頭髮上。他沉浸在琴聲裡,沐浴著聖光。像是找到了人間的伊甸。
此時也像是聽見了神的低語。
孩子,不要怕,有我在。
有我在你心裡。
人間有寒冷,可是還有希望在。有戰亂,可是還有人性在。
即使微弱,卻也是引路的星光。
《生死朗讀》在揭露納粹的醜惡之時也在訴說著——或許有些人尚存人性,可是在當時被淹沒了。事後德國人曾有的轉移視線的行為或許曾將無辜者壓倒在碑下。
漢娜不幸中標。她的不幸是因為她不肯低下高貴的頭顱,非要掩飾自己是文盲。
邁克爾也是不幸的,他非要掩飾自己生命力曾經有過的叛逆,曾經愛過有罪的女人——結果他永遠失去了她。
——這就像納粹急於掩蓋自己的醜陋一樣。
於是便有了不幸。
邁克爾一直以來的態度是從否認到掙扎到痛苦,再到釋懷。最後他對家人敞開了心胸,帶女兒去看了漢娜的墓,對女兒說起了他和漢娜的故事。
這和當年歷史的發展相同。
整部片子裡,愛情與歷史的走向有種龐大的統一。這是一部傑作,既有極美的愛情,又有著深刻的內涵。
說的是愛情,卻也讓我們看到戰爭;說的是戰爭,卻也讓我們看到了愛。
調琴師
剛看到這本書時,封皮還包得好好的,上面裹著顏色豔俗的紙,幾個桃紅色的大字:熱帶雨林的溼熱愛情。就因為這封條,差點把這本書放回去。
但又看了眼封面,設計得優雅至極,背後的第一行字:“從燃燒著火紅木槿花的濛濛細雨中,從薩爾溫江蜿蜒流過的寂寂叢林中,曾有遺落的鋼琴聲飄出。”抵不住封面和這行字的誘惑,買了。
本來已經做好了失望的準備,美國人的文字是一向不喜歡的,總覺得有漂浮感,再寧靜的時代都動盪不安,這是他們文化的問題。
但《調琴師》不一樣,它美得像來自古老的英國,帶著些許蒼冷,有種冷眼旁觀的淡漠。一個鏡頭一個人鏡頭地看過去,有點像古舊的黑白默片,沉默素淨。
那豔俗的封條估計是出版社臨時安上的,由一個滿眼桃花的編輯寫的。僅這一句話,幾乎讓人錯過它。
其實這本書寫的遠遠不是愛情,愛情在這裡只是一抹光影,而主角是心靈的逃逸與追逐。
文中引用《奧德賽》的一段話:
“我的同伴往前走,一會兒,遇到了食蓮人,這些食蓮人倒也沒有加害我同伴的意圖但是他們給了我的同伴一些蓮花,叫他們嘗一嘗。吃了蜜一般甜的蓮子的人,無一例外都不願意捎信回來了,也不願意離開,他們只想留在那裡,與食蓮人待在一起,忘了回家的路。”
其實這一段是對《調琴師》主旨最完美的詮釋。
調琴師的死亡是因為他對這片土地的戀慕,他終於留在了那裡。他不捨回家,對他來說死亡是兩全之策。
結尾重複了開頭的段落,死亡也是在這片土地上紮根、重生。
埃德加&;#8226;德雷克。這個人很美。並不是說他的容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