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2/5 頁)
為之付出努力。
在人類社會中,馬太效應反映當今社會中存在的一個普遍現象,即贏家通吃:富人享有更多資源,金錢、榮譽以及地位,窮人卻變得一無所有。
財富的絕對集中,實際上是一種殺雞取卵、涸澤而漁、焚林而獵的行為,羊毛取自羊身上,窮人一貧如洗的一無所有於一窮二白,一籌莫展的一無所獲於一幹二淨,富人何以源源不斷的細水長流的致富,是否會是江河日下的滔滔不絕。
於是,卡內基說:富人在道義上,有義務把他們的一部分財產分給窮人。
一個國家,一個地區,一定時間內的社會財富是一個常量,一部分人的暴富,必然導致另一部分人的赤貧,權利導致*,絕對權利導致絕對*。
如果沒有約束與制約,人的情感就不會聽從理智與正義的指揮,要防止濫用權利,就必須用權利去約束與制約權利。
成就,榮譽,地位,金錢,權勢,就好比電荷一樣,在一個人身上,積累多了,電壓就會升高,高電壓使別人難以接近,自己也十分危險,解脫的辦法是放電,把自己接到地上,接地,放電,回到零電位。
因此,洛克菲勒最終相信是上帝派他來掙取賺取這些錢的,然後,化爭議於無形,只能是盡到責任與義務,再透過他的手,還給社會的。這是他成就自我的最佳方式,也是他回饋社會的最佳方式。於是,卡內基說:在鉅富中死去,是一種恥辱。
於是,他只想做一個容忍者,然而,不願意做一個死亡者,也許,爆發一次,會使自己獲得重生的機會,使自己更堅強。
因為他的所作所為,他的一舉手,他的一投足,都足以體現他遠比連豬狗都不如的畜生優秀而卓越,卻還是因為他自己不夠體諒人,不夠優秀的,不夠有決心,不夠有自信心的,
不夠有勇氣去面對屬於他自己的生活人生,
不夠有膽量去迎接屬於他自己的命運人生,
還是這狹隘的親情,讓他束縛了前進的腳步,也禁錮了奮發的心靈,可是,卻也是這狹隘的親情,讓他得到了成長,讓他得到了磨練……
或許,是因為他欠缺自信心為先入為主的,潛移默化地造成了她虛榮心的根源,於是,背道而馳的朝著相反的方向走去……
個人又怎麼鬥得過團體呢,即使這團結是由個人發動而發展起來的。
於是,他依靠而憑藉他個人的努力力量,試圖去組建一個屬於他的組織,把他的利益凌駕於組織之上,並讓他的利益達到最大化。
當家作主,身為異鄉為異客,似乎這個又是不怎麼的順利的。
何況,找幾個志同道合的也好難的,往往,會有那麼多的人同他一個鼻孔出氣,顯然在一起又不是那麼的簡單。
他又是何等挑剔、何等我行我素、獨來獨往的人……
沒有愛情,他顯然不會死,但是,假如沒有精神食糧,或是物質寄託,那麼,他,生不如死,或者,他會死去……
衣食足,而知榮辱,有了目標,就有了壓力,但是,不觸及生存底線的壓力,是生活的動力,以及幸福快樂的源泉。
我們必須活著,
活著必須爭氣,
爭氣必須奮鬥,
奮鬥必須拼搏,
拼搏必須吃苦,
吃苦必須忍耐,
忍耐必須活著。
人生的意義與幸福,只剩下一丁點可憐的物質根基,以及一絲毫的經濟基礎,人生無法算計,幸福也無法規劃。
因此,十分清楚他自己的弱性與軟弱,乃至自身的惰性與懶散,於是,漸漸的,放慢了前進的腳步,畏懼不前了,徘徊猶豫了。
是攀比之心,拒自己於千里之外而百無一當;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