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2/5 頁)
仁、陳濟棠發動反蔣介石事變,成立抗日救國軍第一軍團,任副總司令(總司令陳濟棠),出兵湖南,要求北上抗日。
由於廣東軍隊被蔣介石收買,陳濟棠被迫下臺。無奈,三個臭皮匠等不上一個蔣介石,接著,李宗仁、白崇禧宣佈支援由蔣介石領導抗日,遂與蔣介石和解。
後來,奉系將領舉行軍事會議,特許孫傳芳招兵買馬擴充實力,以與該地區馮玉祥軍對峙。
韓復榘在馮玉祥手下,逐級提升,與石友三等成為馮玉祥的得力戰將,被稱為‘十三太保’。
中原大戰時,韓復榘背叛馮玉祥,投靠蔣介石。
韓復榘聽了‘中國最後一位儒家’梁漱溟的講學,對他的道德學問很是仰慕,於是,便有了後來在山東鼎力支援梁漱溟的鄉村建設計劃。
梁漱溟也直言不諱地說:我們的經費主要是靠中國的地方政府。在河南靠馮玉祥,在山東靠韓復榘。
近代軍閥尤其是實力較弱小的地方軍閥,在複雜的政治風雲之中,為求自保,總是見風駛舵,叛主倒戈是常有的事,張宗昌、韓復榘便是如此。
然而,因倒戈頻繁而獲得‘倒戈將軍’綽號的,則是他們的結拜兄弟石友三。
最後,孫傳芳的部隊不願出關,而向閻錫山投誠。
至此,孫傳芳的武力蕩然無存。
最後,在蔣、馮、閻、桂四大集團軍的攻擊下,奉軍也全線崩潰。
從某種程度上說,孫中山又高於蔡元培的,卻是孫中山與陳其美成就了蔣介石,更是蔣介石在陳其美的指示下,刺殺了‘今之墨子’陶成章,讓同盟會成為一支獨大。
謝持、程潛則是因為刺殺袁世凱,而名聲大振於得到孫中山的器重的,前者還是蔣介石、汪精衛鬧分裂的先祖,真是一丘之貉。
形勢比人強
宋教仁與袁世凱,似乎就好比李後主與趙匡胤。
在某種意義上,袁世凱與宋教仁,成了中國的象徵,孫中山則介於之間,來了一次折中主義的中庸思想。
袁世凱代表了中國幾千年文化中根深蒂固於潛移默化的專制封建勢力,宋教仁代表的是中國近代以來,對以*、*為核心的人類主流文明的追求。
年輕的宋教仁發出了響亮的*宣言,從組織國民黨到大選獲勝,宋教仁創造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的春天。
譚人鳳,經黃興介紹,加入同盟會,還曾和孫中山、黃興等人一起被袁世凱通緝。
章太炎稱讚他:若夫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不忘平生之言者,唯君一人而已矣。
黃興贈詩給他:能爭漢上為先著,此復神州第一功。
一語道破:國民黨中人物,袁世凱之最忌者,唯宋教仁。
趙匡胤說:臥榻之側豈容他人安睡。
在同盟會中,宋教仁還與孫中山被譽為兩大智囊。面對這樣一個人物,一世奸雄袁世凱豈能無動於衷。當時,袁世凱不怕孫中山,卻怕宋教仁,所以,就被暗殺了。
在宋教仁辭去農林總長後,先是袁世凱有意讓宋教仁出任總理,劉揆一(與黃興組織華興會)、範源濂(舉薦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學校長)等出面力勸。孫中山、黃興、唐紹儀等也勸宋教仁就任。
但是,宋教仁堅持政黨內閣的主張,所以,堅辭不就。
這就是宋教仁,雖然譚人鳳說他英而不雄,但是,他是一個有自己的政治人格、有操守的人,袁世凱的金錢無法收買他。
宋教仁是個有熱烈理想的政治家,不是為了追求高官厚祿,是個嶄新的人,非一般政治人物可比,袁世凱對汪精衛的那一套制人術,因此在他這裡失去了作用。
於是,袁世凱的心中殺宋之意這才萌生。
甚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