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3/4 頁)
,相比起來桃源那裡那幫百姓可就俗得多了,一見著來客人,怎麼招待呢?當然不是題詩作賦,而是殺雞宰羊,況且一走進山洞早已“雞犬相聞”——雞,當然是用來宰的,犬呢?不見得是當寵物養的吧?沒那閒工夫!自然是防賊,最後自然也是歸於屠宰的命運。而既然養犬是為了防賊,可見這所謂“世外桃源”也是不得安寧的了,況且就那麼小一點地方還家家需要養犬防賊!汗!這地方我還不太敢呆了。。。
但至少,桃源有避戰亂的功能——那麼小一個山洞,若不是漁人“妙腿偶踏”,恐怕世人也是八輩子難尋到的。從這點上說桃源是世外仙境也未不妥,至少可以自生自滅,而大觀園呢?顯然沒能那麼孤立,時刻不能脫離和外界的關係,吃得穿得用的那都是外面出產的,那麼按理它是絕對沒有桃花源自由美好的了?但我相信在不少人的心目中它遠比桃源要美麗的多,為什麼呢?很簡單啊,裡面有聰明標緻多情溫柔的美女們,有英氣逼人的玉兄。。。沒錯,但我以為更關鍵的是大觀園裡有“情”,有“愛”。有寶玉對待眾姐妹丫環乃至天地萬物的“情不情”,有黛玉對寶玉的“情情”。而桃花源裡只有“人情世故”之“情”。有客人來了,殺雞宰羊各家吃一頓聊聊天,講講外面世界的奇聞軼事,說說今昔是何年。。。。大家嘻嘻哈哈傻樂一回,末了來一句“不足為外人道也”,還是過著閉門鎖家的生活。。。。
可見,陶淵明雖是詩人,一生也著有不少名篇,可在他的理想世界裡卻並沒有多少詩情畫意,充其量它只是一個生存的理想世界——沒有戰亂,沒有稅賦(其實稍有點社會學知識的人都明白,這樣的世界是不可能長久的,否則人類也就不會從原始社會的族長制邁進奴隸社會再到君主社會了。。。。。桃源中不會有矛盾嗎?誰來擺平這些矛盾呢。。。。此皆外話,暫且不論),百姓安居樂業,可是之後呢?有了生存保障以後人就滿足了嗎?自然不是,人還會有精神方面的需求,顯然這些陶都不及構思,桃花源裡除了太平便不再有什麼藝術文化氣息了。。。
再來觀察一下陶,曹兩位的家世,似乎頗有相似之處,都是曾祖輩為鼎盛,直至父輩已衰敗,到自己一輩已度日為艱了,而曹少年還過上幾年公子哥的生活,陶卻從小吃盡生活的苦頭,因此曹構想一個理想世界還能找到記憶中的生活模型,寫得真實生動,箇中生活豐富多彩,大觀園總的給人的感受是生活是美好的,而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完全是虛構的,它寄託的是作者及其身邊民眾的簡單理想——一個能安居樂業,沒有壓迫的地方,因而桃花源的生活給人的感覺是平靜的。
美好的大觀園的生活因為不能與世隔絕,最終被毀滅了,成了一出叫人心酸的悲劇,園中人因為這個理想的所在被毀滅而選擇“懸崖撒手”,陶卻過了半輩子的俗世生活,少年時的純真夢想早已煙消雲散不知去向,到晚年過上耕種的閒逸生活,如同過上桃源生活一般,十分得意自在,寶玉卻沒那麼幸運,他年少時的夢還在,內心的剛烈使他不願再踏上仕途經濟之路,於是只有“懸崖撒手”。。。。
可以改寫一句詩經裡的話來作總結:“仕之耽兮,尤可說也,情之耽兮,不可說也”(說,意為解脫)。
倉皇寫來,思緒雜亂,不經細理,各位將就著讀吧!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餘秋雨,請向中國9億農民道歉
餘秋雨先生是性情中人,因此說起來話經常忘情。這種忘情的話有時聽來特別生動,令人讚歎,比如他評價30年前上海人的住房時說“既擁擠不堪又處處講究”,這種簡短而確切的描繪的確令人稱奇,然而有時卻不免有失偏頗,比如他在《道士塔》一文裡自稱看過那位道士的照片,然後評價“目光呆滯,畏畏縮縮,是那個時代到處可以遇見的一箇中國平民”。且不說那位道士的神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