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4/4 頁)
病,更是直接建議醫生開“清熱解毒”的藥品,有時候似乎顯得比我們醫生還熟練和自信。
這不,這兩天就有位年輕小夥子一走進診室就對我說:“醫生,我最近‘火’太大了,臉上的痤瘡越來越多,你給我多開點清火藥吧。我自己吃了點清火的藥片,量太小了,不頂事。”
我心想:既然吃過清火的藥片,要是沒有效果的話,那說明這個病恐怕不是簡單的熱性病(“上火”)那麼簡單。於是,我開始“望聞問切”:小夥子的臉上長了很多粉刺,舌紅苔黃,確是一片熱像。在問診中,小夥子隨口說出了他的另一個症狀:“最近常拉肚子,不過不太要緊,這次還是先治臉上的粉刺吧。”
我立刻抓住這個症狀分析下去:拉肚子在醫學上叫做下利,多是寒性病的特徵之一。所以,這個小夥子其實是個寒熱錯雜的疾病,具體來說叫做上有熱、下有寒。——因為上身有熱,所以,臉上生出粉刺;因為下身有寒,所以,常拉肚子。難怪小夥子自己吃了一些清火的藥片而不見效果,像這種病,需要清火藥和驅寒藥同時使用,上清火熱,下驅寒涼,這樣才能藥到病除。
於是我給小夥子開了治療“上熱下寒”的半夏瀉心湯,讓他先吃七付試試。一個星期後,小夥子笑眯眯地來複診,我一看,臉上的粉刺已經消失了一半,一下子英俊了許多。“大夫,你的藥太靈了,不但粉刺好了一大半,我拉肚子的老毛病也基本上好了。”其實,不是我的藥“靈”,而是辨證準確了而已。
這個小夥子的毛病,在日常生活中很是典型,有很多人總是喉嚨疼痛、口腔潰瘍、牙齦出血什麼的,其實多是“上熱”的表現。如果單純清熱,那麼,就會使“下寒”更甚,最終導致寒熱糾纏、“上熱”難除。疾病都是好壞交融、錯綜複雜。除了“上熱下寒”,還有“表熱內寒”、“表寒內熱”(俗稱“寒包火”)等多種情況。疑難病症,就像是一個巨大的人體魔方,會被一隻“看不見的手”扭成千萬種不同的排列組合。
醫生就像一個偵探一樣,要從患者身上的“蛛絲馬跡”中,找到疾病的“元兇”:這位小夥子看起來身體健壯,平時應該經常鍛鍊。為什麼會得這種病呢?我首先從飲食習慣來考慮。一日三餐,食物是人體最親密的夥伴。
容易上火的人,通常是都喜歡吃熱性的食物,比如,如果貪吃炒瓜子,一次吃上整整一袋,那麼,第二天就容易喉嚨上火,真是立竿見影。但是,疾病之所以狡猾,恰恰因為“後果”並不馬上兌現,常常要經過一個漫長而不定時的過程,因此《黃帝內經》才有“冬傷於寒,春必病溫”的說法,意思是:冬天受了寒,有時候會等到春天才能發病。對普通人來說,誰能想得到,嗜好貪吃火熱屬性的燒烤、薯片、麻辣燙、川味火鍋、香辣菜系……容易引發三個月、五個月後的“上火”病症呢?
聽我講完這個分析,小夥子拍著腦門說:“我最喜歡吃烤肉串了,最近流行超辣的‘變態’烤翅,我常常和朋友們去吃,喝著冰鎮的啤酒,別提有多爽了……看來,我得忌忌口了。”
我微笑著說:“烤串、烤串這些燒烤的熱性食物,讓你上有火,長痤瘡;而大量喝冰鎮啤酒又讓你下有寒,拉肚子。疾病不會老老實實地待著,寒鬱積久了又會化熱……”
“那您說我以後該怎麼預防啊?”心急的小夥子打斷我的專業分析。我知道小夥子不甘心捨棄心愛的美味,我當然也不會讓那麼多喜歡川菜、燒烤、香辣美食的朋友從此儘量少吃這些美食。人體就像是一個精密而神奇的天使,能夠自動調節體內的寒熱溼燥,如果不是過於嗜好某類食物,就不會對人體造成危害。而如果體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