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4/4 頁)
不知道淡味,當然也就不會覺得鹹味了。鹹淡都不知道,怎麼稱之為味呢?(舌頭有感覺滋味的味覺神經,因為食物本身的味素不同,吃到聽裡,舌頭的味覺反應就不同,所以知道味別。上面所說的聲頭只有一條,何以同時嚐到很多種滋味,只是說明舌與滋味的反應作用並不常在。) 所以當知,滋味和舌頭與味覺,都沒有固定的所在。也就是說嘗性與味覺,二者都是虛妄的暫有現象。既不屬於因緣所生,也不是自然界的本能。
(5) 身體與感觸。你在早晨,用手摸頭,這個摸觸的知覺,是誰能夠感觸呢?試問,能感觸的是手?還是頭?假若是手,頭就不會有知覺,何以頭也會知覺呢?如果知覺在頭,手就沒有用,又怎能叫做感觸呢?如果手與共,各自都有感觸的知覺,那你一個人,應該有兩個身體。如果頭與手是一個知覺所生的感觸,那麼,手與共,就是一體了,真的是一體,感觸究竟在哪裡呢?如果是在本能內,本能沒有固定所在。假定有固定所在,就不是本能了。離開本能與固定所在,虛空當然不可能與你發生感觸的。所以你應當知道,身體感覺的作用和身體,都沒有一個固定的處所。也就是說身體作用與感覺,二者都是虛妄的暫有現象。既不屬於因緣所生,也不是自然界的本能。
(6) 意識與思想。人們意識所生的思想,不外善的、惡的、無記的三種效能,產生種種法則。這個思想法則,是由心所生,或是離心以外。別有一個所在?若思想的就是心,那麼,思想所生的法則,就不是自心抽象的影像。如果不是自心所起,那麼,思想根源究竟在哪裡呢?如果離開自心,另有所在,那麼思想法則的性質,是有知的呢?還是無知的呢?如果是有知的,那就可以稱之為心了。既是自心,這與你抽象的印象是不同的。因為那個有知的思想,同樣等於你自心的能量。如果這也就是你的心,何以你的心所產生的思想,有時候又不同於你的個性呢?如果思想本自知的,那麼,這個思想作用,事實上,並不就是色、聲、香、味、離合、冷暖、虛空形象等等任何哪一樣物象。那麼,它究竟是在哪裡呢?現在的色相與虛空,實際上都沒有思想的表示。不應該說,現實人間以外,還有另一個虛空存在。既然心不是可以把捉的東西,心所生的意識處所,又從何去建立呢?所以應當知道,思想與心,都沒有一個固定的所在。那麼,心所生的意識與思想法則,兩種都是虛妄的暫有現象。既不屬於因緣所生,也不是自然界的本能。
身心與外界之間 (十八界)經驗的分析
佛又說:〃何以見得十八界本能(身心與外界中間的邊際性)都是真如自性的本體功能呢?
(1) 眼與色相之間。如你所瞭解的,眼睛和色相是產生眼識的基本原因,生出眼睛識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