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0部分(第3/5 頁)
之間,朕若殺了林旭,恐怕還要導致更大的禍亂……”
水猶寒沒有說話。
萬昌忽然道:“當初你曾為父皇分析漢時七王之亂,漢與我大魏同為火德之國,漢既然能平定七王之亂,我大魏定然也能度過這一劫,你說是不是?”
水猶寒搖了搖頭:“我不知道。”
萬昌道:“歷史可為借鑑,這話是你說的。”
“七王之亂與今日之勢,有所不同。”水猶寒道。
“朕看,卻差不多!朕以為,結局也定然一樣!”萬昌大聲道。
七王之亂之事,其實萬昌最近經常想起。漢初,劉邦以為秦之速亡在於皇室孤立無援,在次第剪除韓信等異姓功臣王的同時,大封同姓諸侯。諸王佔有大半國土,朝廷直接掌握者僅15郡。文帝時,賈誼提出“眾建諸侯而少其力”(《漢書·賈誼傳》)的分國政策。景帝即位,御史大夫晁錯力主“削藩”。其時,劉濞經營吳地已歷40餘年,鑄鐵煮鹽,財用富饒,招納亡命,日益驕橫,聞訊後加緊謀反活動。
景帝前元三年冬,朝廷下詔削吳王封地。正月,吳王殺朝廷所置王國官吏,以誅晁錯、清君側為名,起兵於廣陵(今江蘇揚州)。下令國中男子年齡上與王同(62歲),下與太子同(14歲),皆徵發,得20餘萬人。在吳王煽惑下,膠西王劉卬、膠東王劉雄渠、菑川王劉賢、濟南王劉闢光率兵共圍不肯反叛的齊王劉將閭於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楚王劉戊以兵從吳,趙王劉遂駐軍於其封國西界以待吳楚兵,此事史稱七王之亂。
景帝聞訊,拜周亞夫為太尉,率36名將軍東擊吳、楚;遣曲周侯酈寄擊趙;遣將軍欒布擊齊;以竇嬰為大將軍,屯兵滎陽(今河南滎陽東北)監督齊、趙方面戰事。繼誤聽故吳相袁盎之言,斬晁錯以謝天下,並遣袁盎為使,詔諭吳王。後見吳王無意罷兵,乃決計征伐。
吳王舉事時,其大將軍田祿伯進言:願領5萬人循江淮而上,經武關(今陝西商南南)取長安。青年將領桓將軍認為,吳多步兵,利於險阻;漢多車騎,利於平野,吳兵應置沿途城邑於不顧,直趨洛陽(今洛陽東),據山河之險以號令諸侯。吳王均不納,率軍渡淮,會合楚軍,共攻梁國,破棘壁(今河南永城西北)。
殺梁軍數萬人。梁王遣六將軍迎戰,吳、楚復擊敗梁兩軍,進圍梁王劉武於睢陽(今商丘南)。劉濞還遣人埋伏於崤山(今陝縣東南)、黽池(今澠池西)間,欲阻殺周亞夫。
周亞夫受命,面陳用兵方略於景帝:避吳、楚兵鋒芒,捨棄梁國部分土地以牽制之,斷其糧道,相機破敵。景帝允諾後,亞夫秘密經武關達洛陽,前出至淮陽(封國名,今淮陽、太康、鹿邑、柘城一帶),納鄧都尉之策,引兵東北行,屯於昌邑(今山東金鄉西北)。
吳、楚攻梁急,梁王屢次求援,亞夫均不往救。僅令弓高侯韓頹當等率輕騎兵出淮泗口(泗水入淮之處,舊址在今洪澤湖內),斷吳、楚兵後路,阻其糧運。後見吳、楚軍多次受挫,乃將主力推進至下邑(今安徽碭山)。吳、楚軍轉攻亞夫軍。亞夫仍堅壁不出。吳、楚軍飢,求戰益急,發起夜襲。吳、楚軍鼓譟於壁壘東南,亞夫使人戒備於西北,破其聲東擊西之計。吳、楚軍欲進不得,欲戰不能,糧運不繼,被迫退卻。亞夫乘勢揮軍追擊,大敗吳、楚軍。楚王劉戊自殺。劉濞領壯士千餘人渡江,逃至丹徒(今江蘇鎮江東),倚東越兵萬餘人自保。不久,東越受漢使利誘,騙劉濞勞軍而殺之,獻其首級於朝廷。
膠西、膠東、菑川、濟南四王兵圍臨淄,齊王以形勢緊迫,暗與四王通謀欲降,得知朝廷發兵訊息後,守禦之意乃堅。欒布等引兵至齊,擊敗四王兵,解臨淄之圍。膠西王自殺。膠東王、菑川王、濟南王被殺。酈寄至趙,攻回兵固守趙國都城邯鄲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