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第4/4 頁)
威 哥大 博士Ⅲ(1)
按照胡適自述,他非常喜歡杜威的“論理學之宗派”的課,並且這門課給他啟發,使他最終決定把中國古代邏輯學的發展作為自己的博士論文。
留美的中國學生以漢學為選題方向做博、碩論文,已成風習。我們熟悉的余英時、黃仁宇都是如此。這種風習自何而起,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是胡適(該說法我是在一本有關金嶽霖的書中讀到的,因書名忘卻,現在想查詢亦無門徑)。金嶽霖也是哥倫比亞的博士,他對他的哥大師兄似乎有些看法。蔡元培曾稱讚年輕的胡適“舊學邃密,新知深沈”,然而,在金嶽霖眼裡,胡適“舊學不過乾嘉,新知止於赫胥黎”。結果蔡、金二人的褒貶都嫌過當。記得金嶽霖對中國學生做中國論文是不以為然的,但沒記得他說出多少理由。說出理由的倒是蕭公權。當年他在密蘇里大學讀研,作碩士論文時,他的兩個指導老師問他是否想寫一篇有關中國哲學的文章,蕭拒絕了,他希望老師能給他一個西洋哲學的題目,理由是“(一)我們中國學生到西洋求學應當儘量求得對西洋文化的知識。回國以後去著手研究中國文化並不為遲。(二)在美國寫有關中國哲學的論文,或有溝通中西文化的一點作用。然而我是尚在求學的學生,對於中國哲學沒有深刻的瞭解,因而也沒有介紹給西方人士的能力。(三)那時美國一般大學圖書館裡收藏有關中國的書籍為數不多,密蘇里大學圖書館尤其如此。我如做有關中國哲學的論文,必會感到參考資料的缺乏。(四)一般美國大學教授對中國文化未曾致力研究,似乎未必能夠真正指導學生草寫論文。” 兩位教授同意了他的看法,並建議他對英國學者拉斯基的多元政治理論作一番探討,結果,蕭以此為題,完成了兩萬來字的碩士論文。後入康大,在狄理教授的指導下,多元政治論便從碩士論文擴充套件為博士論文,併成書出版。
插:所以從胡適的博士論文而引及蕭公權,是因為從何炳棣教授的書裡才知道蕭的論文甫經出手,便是國際名著。“就20世紀華人在歐美著名大學所完成的博士論文而論,”有這樣兩位不能不提,一就是蕭公權,另一是清華留英的陳體強。陳且不論,“20世紀炎黃子孫博士論文一出立即被譽為國際名著者只有兩部。一部是20年代蕭公權先師康奈爾博士論文……(《政治多元主義:一項當代政治理論的研究》),1927年在倫敦出版,倫敦大學政治經濟學院政治多元論柱石拉斯基(Harold Laski)即撰書評謂蕭書‘學力與魔力均極雄渾,為政治學界五年來所僅見’。” 據蕭自述:他的論文是到康大訪學的一個英國教授介紹給倫敦某書局的,“民國十五年(一九二六)秋天我在上海任教時接到書局來信,決定把我的論文付印,並列為‘國際心理學哲學及科學方法從書’……之一。我當然喜出望外。一篇論文一字不改,由英國一家重要書局出版,這已是難得的機緣,同時收入一套著名的叢書,與八十多種名著,如梁啟超《中國政治思想史》的英譯本,羅素的《物質的分析》……等並列,於我更是無比的殊榮。”
以上蕭公權所列理由的第四條,是美國教授不熟悉中國文化因而無以指導,胡適碰上的正是這種情況。胡適的指導老師是杜威,他可以採用杜威的方法論,但杜威卻無從指導他。與蕭公權的指導老師狄理教授悉心指導蕭不同,胡適是獨自完成他的漢學論文的。據胡適日記,“五月二十二日,吾考過博士學位最後考試。主試者六人,……此次為口試,計時二時半。”這六位主試人,只有一個叫夏德的教授略通漢文,但不懂先秦古籍;至於其他五位,包括杜威,漢字一個也不識。結果,胡適自謂“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