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3/5 頁)
行也說,大組討論的形式不好,臺上臺下的設定安排本身就有問題,我們在臺下仰望。
小小的一次會議,各國的媒體同仁就會產生如此複雜的情感,只能說,美國太複雜了,美國的媒體太複雜了,它不偉大,也不猥瑣;它不可愛,也不可恨;它不是黑的,也不是白的。它監督政治運作,卻也時常被政客所玩弄;它號稱獨立,卻也不得不受制於財團大亨。平時尚且如此,每到大選年,媒體更是呼風喚雨、大顯其威。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洛杉磯時報》力挺尼克松(1)
《洛杉磯時報》力挺尼克松
——為何“水門事件”未能阻止尼克松連任
2007年的某一天,我和新加坡《聯合早報》記者張從興、香港《亞洲週刊》記者咼中校漫步在華盛頓街頭,在波托馬克河河邊,以肯尼迪藝術中心為背景拍了一通照片後回到大路,看到了傳說中的水門大廈(張從興是倡導復興漢服的新加坡華人,有時比中國人更愛中國;咼中校在寫了《誰拋棄了深圳》後,被迫離開深圳,赴香港就職)。
外表看起來,這是一棟普通的建築,公平地說,在華盛頓的建築群裡它和聯邦調查局大樓一樣醜陋。不過,位於國務院與喬治亞大學城之間的水門大廈,距離兩地只有一箭之隔,大廈裡達官顯貴雲集,由於1972年的一樁公案,這座大廈也成了華盛頓的一景。
這是醜陋的一景,也是讓人感受正義終將戰勝邪惡的“美景”。
1972年6月17日,有五個人因闖入大廈內的民主黨全國總部被捕。《華盛頓郵報》記者鮑勃?伍德沃德和卡爾?伯恩斯依據內線“深喉”的訊息,步步追蹤,展開調查,總編輯西蒙斯引用了當時一部知名色情電影《深喉》的片名,作為告密者的化名。
6月20日上午,《華盛頓郵報》的一則訊息使尼克松不安起來。報道說,從被捕人員隨身攜帶的通訊錄中,發現了曾在白宮任職的前中央情報局特工人員,他叫霍華德?亨特,在尼克松的高階顧問科爾森手下任職。
9月15日,在取得必要的證據之後,在這一事件中當場被捕的麥科德等五人被依法起訴,同時被起訴的還有中央情報局的特工人員霍華德?亨特和爭取總統連任委員會的法律顧問戈登?利迪。
隨後的調查表明,闖入水門大廈的不是普通的小偷,他們是受命去民主黨總部安裝竊聽器的。調查還進一步表明,尼克松為破壞選舉的程序採取了一系列的行動,闖入水門只是其中之一。最終結果是政府的幾個官員鋃鐺入獄,及美國曆史上破天荒第一遭出現的總統辭職。
2005年5月31日,美國聯邦調查局前副局長馬克?費爾特承認自己就是“水門事件”中那個曾被稱為“深喉”的人,曾向美國《華盛頓郵報》記者提供尼克松總統“水門事件”的關鍵線索。因為追蹤“水門事件”、掀翻尼克松,鮑勃?伍德沃德一舉成名,《華盛頓郵報》也從那時起成為主流大報。
儘管有水門事件的陰影纏繞,但尼克松爭取連任的競選依然搞得有聲有色。
大選前夕的10月26日,從巴黎回國的基辛格特使,向美國人民公佈他與北越代表黎德壽進行一系列秘密會談的成果,宣稱:“和平即將到來。”這給尼克松政府的政績本上又增添了濃重的一筆。尼克松毫不留情地嘲笑他的競爭對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麥戈文之流,是“嘲笑我們國家的過去和將會妨礙它的未來的激進集團。”
反戰的麥戈文顯然不是尼克松的對手。尼克松針對麥戈文藉口水門事件攻擊他的政府是“最腐敗的政府”一說抨擊道:“這些年來批評美國的制度已變得很時髦。批評者們堅持認為,它是如此偏頗,如此腐敗,如此不義,以致我們應該摧毀它,用別的什麼東西取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